“檢測結果呢我看看。”
對于于振弄出來的人工sei薄膜,徐川很感興趣。
雖然他對于鋰電池并沒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不過可以從材料學和數學的角度來對鋰電池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
這是絕大部分材料學家都做不到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那么深厚的數學功底。
“稍等,我這就打印一份過來。”
樊鵬越應了一聲,匆匆離去,不過沒一會,他就帶著一份文件重新趕了回來。
徐川接過尚有余溫的打印紙,聞著上面的墨香翻閱了起來。
從上面記錄的數據,從測試結果來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人工sei薄膜的確算是解決了鋰枝晶問題。
但析鋰問題與鋰聚集問題它依舊未能解決。
所謂的析鋰,和鋰電池運行有關。
鋰離子電池在充電時,i會從正極脫嵌并嵌入負;
但是當一些異常情況出現,比如負極嵌鋰空間不足、i嵌入負極阻力太大、i過快的從正極脫嵌但無法等量的嵌入負極等異常發生時,i就無法嵌入負極了。
這時候的i只能在負極表面得電子,從而形成銀白色的金屬鋰單質,這也就是常說的析鋰。
鋰枝晶其實就是析鋰的一種。
而當過多的鋰離子聚集在負極形成析鋰時,不僅使電池性能下降,循環壽命大幅縮短,還限制了電池的快充容量,并有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等災難性后果。
此外還會造成的電解液中的鋰離子過度消耗,從而造成庫倫效率越來越低。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鋰離子電池容量是呈指數衰減的。
如果電池的每圈的庫倫效率是99,那么循環100圈后,它的容量保持率就是366。
也就是說100ah的電池在這種情況下循環100圈只剩下366ah的容量。
而他手中的這份資料,顯示出的析鋰效應尤為嚴重。
因此進而造成了組裝的電池庫倫效率僅有9991左右。
這個數值聽起來已經很不錯了。但實際上并不高。
拿最出名的某果手機的電池舉例,大部分的正常的電池在正常條件下運行,當充電周期數達到500時,電池最高可保持初始容量的80。
也就是說電池循環500圈,容量保持率在80,換算成庫倫效率約為9996。
低了足足0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如果應用這種人工sei薄膜,鋰枝晶問題是解決了,但電池的充放電數次會降低超過兩百次。
解決了鋰枝晶問題,的確能提升電池容量。
但因此大幅度降低電池的使用壽命,這完全是不值得的。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