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放射出來的污染,需要的衰變時間太長了。
不過這原本的缺陷,對于如今的徐川來說,是一個巨大優勢。
輻射時間長,意味著它的發電持續時間也長,可以說沒有任何燃料能比核廢料燃燒更長的時間了。
如果能將其制造成普通的電池大小,可能未來的手機電腦什么的,都不需要再充電了。
只是目前來說,這個想法還只是一個幻想,因為安全問題,不可能做到那么小。
除非核輻射的防護隔離材料能更進一步的性能升級。
隨著存放核廢料的轉換器封閉起來,部署在外部的探測器也開始傳遞回來各種數據。
觀測室中,一名負責觀測數據的研究員緊緊地盯著目前的顯示屏,當上面的數據開始跳動時,他臉上的神情也跟跳動了起來。
“檢測到電流產生”
當確定顯示屏上的數據是真實存在的后,這名研究員一把推開了身下的椅子,勐的站了起來大聲的匯報,聲音帶著顫抖和激動。
聞言,站在觀測室中的所有人心頭一震,原本正站在徐川身邊的彭鴻禧院士更是邁著一雙腿迅速的跑了過去。
這位老人這些天恰巧在魔都這邊開會,臨時起意過來看看這邊的情況,正好趕上了這次的測試實驗,就好奇的跟著一起過來了。
推開原本的觀察員,他用渾濁的目光死死的盯著計算機屏幕上那不斷跳動并且在穩定增強電流數據。
“47c,真,真的做到了”
望著屏幕上的跳動著的數據,彭鴻禧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震撼。
其實將輻射能轉變成電能這種事情并非做不到,無論是利用金屬材料產生勢能差,亦或者利用多層碳納米管與黃金和氫化鋰材料吸收輻射能都可以做到。
但上述的這些方法,在轉變效率方面都很低。
比如利用金屬材料產生的勢能差轉變成的電能甚至還不到幾毫安,這種強度的電流,僅僅能觸動一下靈敏的探測器罷了,根本就做不到用于發電。
而今天的測試,彷若憑空降下的奇跡一般。
暫且不說其他的問題,光是在輻射電能轉化率這方面,從目前的數據來換算,已經堪比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板了。
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板效率較高的單晶硅太陽能光伏轉化效率也只不過是20左右,
而從目前輸出的電流來計算,那臺安置在封閉實驗室中的輻射電能轉換設備對內部輻射能的轉化率已經達到了15左右,且這個數值還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提升。
百分之十五的轉化率,這意味著在輻射電能轉化方面,它已經沒有任何問題,完全能夠將轉換的電能接出來使用。
只要設備中關鍵材料那種新型半導體能在核廢料面前堅持的久一些,能夠達到商用標準,那么這種方法就完全能夠推廣開來,那么從今天起,核廢料將不再是難以處理的廢料,它變成了能用于發電的寶貝。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