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關鍵的是,要部署超低溫超導材料,需要對部署直線粒子加速器的空間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畢竟如今的超低溫超導一般都是通過液氦冷凍來進行的,盡管只是改造一部分區域,這也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
“如果放棄掉磁鏡控制的話,還有沒有辦法增強粒子加速器的能級和穩定性”
“或許,我可以先將這個問題拆分成兩個來進行處理”
驀的,徐川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想法。
這是理論科學中面對一個難題時常用的辦法,將難題拆分,然后再來一一解決。
粒子加速器中的粒子不穩定性一般發生在加速粒子通過圓形機器平均能量達到其轉換值時。
當轉折點發生在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繞環旋轉時,即使它們并不都攜帶相同的能量,也會表現出一定的能量范圍。
這會導致粒子在躍遷能量附近的特定運動使它們極易產生集體不穩定性。
就像光與顯微鏡那樣照亮被觀察的物體一樣。
光束越強,科學家就越容易檢查他們正在觀察的物體。
但是強度是有代價的,光速越強,越容易晃眼睛或者說強光會遮掩一切,導致什么都看不到。
這就好比晚上開車,你對面來了個超亮的遠光車一樣,越接近它,你就會發現視線中除了燈光外,就越什么都沒有了。s遠光狗給我鯊
這種不穩定性物理學界研究了幾十年,但至今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
當然,盡管物理界沒有充分理解這種不穩定性,但不代表不能控制它。
比如通過質子驅動的等離子體尾場加速、射頻腔推進等技術,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不穩定性。
作為一名高能物理界的頂級科學家,徐川自然清楚知道如何解決這種東西。
如果是要單純的提升穩定性的話,他手中有不少的辦法。
比如通過在螺旋加速腔室節點處增加一個si控制尾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粒子流束的控制。
亦或者通過部署多重強磁鏡箍來對直線粒子加速器中的進行軌道控制。
但無論哪一種手段,都有限制。
無論是部署si控制尾場還是多重強磁鏡箍,都僅限于一定能級之下的加速實驗,如果輸出能級過強,兩者都會失去效果。
這意味著能級和穩定性無法同時獲得,就像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樣。
徐川頭疼的地方就在這里。
照顧穩定性,那么直線加速器的能級就無法提升,那么核廢料的可控裂變速度就會降低不少,進而會導致發電量降低。
而提升能級,穩定性就無法照顧,這個更危險。
失控的粒子束可不是核廢料散發的那些的離子輻射,它本身就攜帶了超大的動能,會對輻射隙帶半導體材料和保護材料造成極大的破壞。
“這還真是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