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一位在數學物理上都頂尖的學者,他對的安排信心忽然就跌到了谷底。
難不成惰性中微子的剩余信息數據真的找不到了嗎
或許,真的得考慮一下升級對撞機了。
另一邊,愛德華威騰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并未跟著一起離去。
他們兩個跟著一起過來,除了有格羅斯的邀請外,還有著想和徐川交流一下理論物理的想法。
畢竟一個是弦理論和理論的創造者,另一個是希格斯理論的奠基者。
這兩位對于理論物理和宇宙的理解,在當今物理界可謂是數一數二的存在,能相提并論的人,屈指可數。
“徐,我挺好奇你到底是怎么確認惰性中微子的存在的你留在的數學分析工具真有那么神奇”
辦公室中,弗朗索瓦恩格勒端著咖啡喝了一口,向徐川投去了好奇的眼神。
一旁,愛德華威騰也同樣流露了感興趣的目光。
要知道高能物理界如果想要確認一種新粒子或者說新現象的存在,從對其做出詳細的預測,到最終驗證完成往往需要花費海量的時間。
比如希格斯粒子就足足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
而惰性中微子,盡管是早些年間由理論物理學家布魯諾龐蒂科夫提出來,但真正對其做出預測和數據完善的,是他這個學生。
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對第一次的原始數據進行了分析后,才完善了惰性中微子相關的數據。
前前后后算下來,對惰性中微子的發掘,時間僅僅只有半年左右。
半年的時間,完成一種新型粒子的預測發現和證實,這速度,簡直刷新了高能物理界的歷史記錄。
哪怕是12年的時候,初次發現希格斯粒子后啟動了全力探索追蹤的方案,也依舊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完全確認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更別忘了,當初希格斯玻色子的探索,可以說是動員了一半以上的理論物理學家的,而惰性中微子的發現,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徐川一個人在弄,頂多再加上南大和交大做了一些輔助性的工作。
如此夸張的效率和準確度,很難不讓人相信他這個學生手上沒有什么能精準鎖定粒子信息的方法。
特別是在此前他還留給了一份數學物理方法,這就更讓人相信了。
聽到恩格勒教授的詢問,徐川笑了笑回道“數學對物理的確有一定的幫助,但是要說完全依靠數學來在高能物理尋找惰性中微子,那是不可能的。”
“高能物理界的發現,其實往往更依賴一些細節和觀察。”
“就像惰性中微子,如果不是留意到了對撞數據中的微小反常凹曲線,也不可能找到它。”
聞言,恩格勒點了點頭。在高能物理,細致的觀測與發現的確是最不可缺少的。
一旁,威騰思索了一下,忽然看向徐川道“我想,你拒絕格羅斯和的邀請,應該并不是你沒有時間吧而是你可能覺得的以目前設備觀測不到更多的信息了。”
頓了頓,他又補了一句“或者說,你通過你的數學方法,已經計算不到更多的相關信息數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