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制造出這么高能級的中子,反正目前除了氫彈爆炸和氘氚聚變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途徑。
這也是第一壁材料難以研發的原因之一。
沒辦法做中子輻照實驗,但第一壁材料又不可能不研發,于是物理學家聯合材料學家、程序員一起搞出來了一種核數據處理程序,其中就包括了中子輻照效應測量。
其實原理很簡單,利用的就是中子輻照損傷機理,對中子束與靶材料的碰撞做一個唯像或大數據預測而已。
因為不同中子攜帶的能量是不同的,比如氘氚聚變過程中的高能中子會攜帶141v的能量,會對靶材形成多大破壞,這些都是可以進行推測的。
畢竟在載能中子與靶原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中子首先要與一個晶格原子發生相互作用即碰撞,然后載能中子才能將能量傳遞給這個晶格原子,產生一個a碰撞原子。
而這個a碰撞原子,是否會繼續離開原子核、去碰撞下一個原子、傳遞的能量會損失多少,這些都是有原始記錄,可以繼續推測的。
只不過這種模擬方式本身就是唯像的,模擬出來的數據多多少少是有一點點不那么靠譜的。
參考他之前針對等離子體湍流建立的唯像數學模型,第一次的實驗僅僅勉強做到了4分鐘的控制而已。
而在后面獲取到準確的實驗數據后,針對性的調整優化后,運行時間就推到兩小時以上。
從這就可見唯像模型到底有多么的不靠譜了。
但在中子輻照實驗方面,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雖然模擬得到的結果并不一定靠譜。但至少,先利用唯像模型排除一部分的材料,再來做具體的實驗總比直接上要好得多。
畢竟抗中子輻照性能檢測實驗實在太珍貴太難做了,特別是高能級的中子輻照實驗,更是難上加難。
將手中的材料數據整合了一下后,徐川將其輸入到了計算機中。
材料雖然是新研發出來的,但碳、碳化硅、氧化鉿這些元素在中子輻照實驗中都是常規物質。
唯一的不穩定點就在于那種獨特排序的碳納米管鉿晶體結構了,這種材料在以往沒有相關的經驗數據,徐川只能根據資料上的常規輻照測試數據來做一個推測。
思慮了一下,徐川從抽屜中抽出了一疊a4紙。
手中的黑色簽字筆停留在避免上,思索了一會后,他才動手。
“在不考慮晶體效應和原子間的作用勢,依照經典力學計算。設入射中子質量1,能量eo;靜止的靶原子質量2”
“則da計算公式可表達為daσxeeΦet6,而obxe為能量為e的入射粒子的離位橫截面,t為輻照時間”
“導出σxe2itax、tdvdtdσdt,edtdt”
“vdt082tdtda”
一行行的公式在徐川手中寫出,如果是利用dhardrobn模型來對中子輻照條件下的da進行一個計算的話,他弄個模型往里面輸入數據就夠了。
然而獨特排序的碳納米管鉿晶體需要他重新將一些關于材料方面的變量考慮進入,尤其是鉿對于中子吸收率的速度,更是需要重點計算的東西。
與其去修改dhardrobn模型重新弄一個,還不如他直接上筆計算。
反正,這并不是什么難事。
至少,對他而言是的。
對他來說,能用數學解決的麻煩,都不是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