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川思考著強關聯電子體系與拓撲物態的產生機制和特性的時候,網絡上也已經炸開了鍋。
不出意外的,在他將強關聯電子體系理論框架的論文上傳到arxiv上后,保持了對這件事關注的學者在第一時間都收到arxiv的提示。
在網站人員及時的添加服務器資源下,這一次arxiv倒是扛住了蜂擁而至的流量。
不僅僅是物理學家們,就連數學家、材料學家甚至一些會使用arxiv的網友,都將這份論文報告下載了下來。
雖然能看懂這份論文的讀者百不存一,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熱烈的討論這件事情。
出來了出來了徐教授的論文已經傳到arxiv上了
已下載,但是完全看不懂,有懂的嗎出來吱個聲唄,我就想知道他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能看懂的現在估計都還在啃論文吧,大抵是沒人會出來回答你的問題的。
不過按照那位徐教授的風格,他公開上傳到arxiv上的論文,基本可以當做已經被論證過的東西來看,如果沒有解決到能通過所有人的認可,他是不會上傳上來的。
有這么夸張么,這只是一個聚集想法的arxiv而已,又不是期刊。更何況,就算是期刊,也有被撤稿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的東西永遠是對
但是你見過他上傳上來的東西有錯過嗎
這話一出,論壇和網站上的爭論頓時就少了不少。
盡管專業的物理學家們這會都還忙著在啃論文,沒有出來發表意見。
但學術界對于強關聯電子體系難題是否已經得到了解決,大部分的人還是抱有相對樂觀的態度的。
無他,只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和上傳論文的,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
自從出道以來,他所發表的論文,最終幾乎都得到了解決和證實。
至少在他出錯以前,學術界還是樂意相信這樣一位頂級學者的人品的。
當然,這并不代表學術界就會拋棄掉反復性的證實和審核,輕易的接受這篇論文。
不管是為了審核者個人的名聲品德,還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不僅僅是數學界,任何學術界的人都應該保持最為嚴謹的態度來面對任何一個正在被解決的難題或猜想。
京城,頤和安縵酒店。
酒店的房間中,愛德華威騰正在收拾行李,準備前往開會。
盡管研討會那天在和楊振寜聊了一會,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多在華國等待了幾天。
但如今一個星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arxiv上依舊沒有任何的動靜,他覺得差不多是時候先去那邊開會了。
畢竟強關聯電子體系難題不是那么容易解決,幾天的時間就想要搞定這個難題,沒那么容易。
就在這時,房門外傳來了急促的敲門聲。
放下手中的風衣,威騰起身,打開了房門。
“今天你看arxiv了嗎”沒等他說話,站在門口的老友德利涅便突口問道。
還沒反應過來的威騰下意識的搖了搖頭,道“今天還沒,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