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的時間并不算長,不過對于徐川來說,要解決掉海思和華芯的難題還是足夠了的。
原本他以為可能需要個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到,但在了解了神經性網絡架構與底層的數學邏輯和建模基礎后,他才發現這種東西幾乎就是全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
盡管里面摻雜了一些芯片設計之類的東西,但對他來說,要理解這些東西并不困難。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在元宵節過完后的第一周,川海材料研究所傳來了個好消息。
在研究所計算實驗室建模人員加班加點的努力下,針對k66材料強抗磁性機理的數學機理模型,建立起來了。
收到這個消息,徐川眼神都明亮了兩分。
強臨界磁場的超導材料,是小型化可控核聚變以及空天發動機系統的核心之一。
只有臨界磁場突破了原有的范疇,才能做到更強的約束磁場和加速磁場。
而針對k66材料強抗磁性機理的數學機理模型,毫無疑問是最為關鍵的開端。
將試驗性的實驗安排部署下去后,徐川亦心情愉悅的加快了解決數學難題的速度。
解決了海思和華芯的難題后,接下來就是他自己的了。
航天航空的發展,是邁向太空和遙遠宇宙深空的第一步。
熬了兩天夜,加快一些速度海思和華芯的難題解決后,徐川將答案與方法交給了毛舜后,迅速趕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芯片領域的突破,并不是他的功勞。
利用數學能力來幫助海思和華芯解決難題,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不過徐川對此仍然很感到高興。
畢竟科技的突破,是無法依賴一個人的。
這是現實,不是,他也做不到一個人帶動所有領域的發展。
除非是像中一樣,給他一個萬能的系統,再給予他一千年的壽命,或許有機會能觸摸熟悉每一個領域。
就像芯片的發展,這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程度不亞于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領域。
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每一個環節都又衍生出繁多的分支。
其他的不說,光是制造環節,一個光刻機,就足夠卡死絕大部分的國家了。
別看as能夠生產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euv光刻機,但那并不是風車國一個國家的成果。
這種工業王冠上的明珠,是集十幾個西方國家,幾十個頂尖公司一起努力配合,才完成研發制造的。
華國要以一己之力,去追求超越十幾個國家的成果,其難度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對于科技的發展,徐川自然是希望越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越好。
一路來到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打了個電話給樊鵬越,這位大師熊迅速趕了下來。
“情況如何了”
看著穿著熟悉白大褂的大師兄,徐川也沒廢話,直接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