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目前來說,空天發動機保持最大的推力運轉能持續超過十二個小時的時間沒有任何問題。”
微微頓了頓,他接著道“至于能源供應”
“不是我炫耀,以小型聚變堆為基礎的供能裝置,只需要攜帶一到兩噸的氘氚聚變原料,就足夠一架航天飛機持續繞地球飛行數十圈了。”
這話一出,空軍裝備處那邊整個隊伍就被震住了,臉上帶上了濃濃的不敢置信和懷疑。
超過十二個小時的極限全推力運轉,可以說近乎無限的續航。
這份數據,如果放到傳統的航空發動機上,可以說是逆天的。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推力、功率、耗油率、可靠性等方面。
推力是發動機產生的最大推力,功率是指發動機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耗油率是指發動機每產生一牛頓推力所需消耗的燃油質量,可靠性是指發動機在規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等等。
而在這些指標外,對于軍事設備上,比如戰斗機上使用的發動機來說,還有額外的一些指標。
比如加力推力的運行時間長度。
對于一架戰斗機來說,它使用的發動機,其推力一般分為軍用推力和加力推力兩個檔位。
軍用推力很好理解,指的是發動機在不啟動加力的狀態即正常飛行狀態下能達到的最大推力。
而加力推力又叫極限推力,意思是通過注入額外的燃油,將發動機的推力提升到發動機的極限。
保持這一極限推力的時間又稱為加力推力時間,這份時間越長,對于戰斗機的性能提升越夸張。
尤其是在短距離的起飛以及近距離飛機格斗的時候,加力性能越強,也就意味著飛機的性能越強,作戰的勝率無限拉高。
但對于當前世界上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航空發動機來說,加力推力時間基本都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
一是加力會放出大量的額外熱量和推力,發動機渦輪難以承受,有可能導致渦輪故障甚至碎裂的風險。
前些年的時候,包括22在內,全世界絕大多數戰機都不允許加力飛行超過5分鐘,否則就會面臨發動機故障的風險。
不過后續這個發動機故障的風險被老毛子那邊造出來的米格25干碎了。
米格25最初的加力限制也是5分鐘,但紅蘇飛行員的粗狂風格眾所周知。
80年的時候,米格25在與對手14的幾次交手中,飛行員很快發現加力推力時間放寬到8分鐘也沒什么不妥。
后來飛行員專門組織了一次極端加力時間測試,在地面上米格25的發動機維持了長達45分鐘的加力推力狀態。
隨后的檢測證明了這對發動機不產生任何不良影響,最后紅蘇干脆取消了米格25的加力飛行時間限制。
而后各國也開始紛紛進行實驗,重新改造和設計發動機,打破了五分鐘的加力推力時間的標準,允許超出這個時間進行加力飛行。
但即便是如此,星海研究院的空天發動機十二個小時的以上極限運行,老實說,田心遠都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概念。
畢竟哪怕是不考慮燃油的消耗,絕大部分的航空發動機也做不到極限運轉十二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