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紅紫色的尾焰,如同星逝,在那片蔚藍的天空中格外的顯眼。
地面上,總指揮中心。
那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與慶祝聲如潮水般逐漸褪去,熱烈擁抱的人們快速的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按照著早已安排好章程繼續完成自己的工作。
星海號的首次啟航,并不是僅僅將其送上天就足夠了的。
無論是在臨界點之下的大氣層內,還是在臨界點之上的亞空間,乃至近地軌道之上,它都將進行一系列的各種測試。
這一次的首航,是無人飛行,由智能飛行控制系統配合地面控制中心人員的指揮以及超算中心的輔助共同完成的。
只有完成了首航,且在各種環境中表現狀態均良好,后續才會開啟載人航天工程。
前紅蘇在發射世界上首艘載人飛船載著加加林遨游太空前共發射了5艘無人試驗飛船;而上世紀米國也共研制三個載人飛船系列,分別是水星號、雙子星座號和阿波羅號。
這三個系列在首次載人前共發射了10艘無人試驗飛船進行活動后才開啟的載人航天和探月活動。
當然,這些是通過運載火箭進行發送的,其載人飛船在升空后基本都沒有什么自主運動能力,或者說沒有什么太強的自主運動能力。
這迫使為了保障宇航員的安全,航天機構需要多次發射飛船進行軌道、數據、運載等多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對比,才能確保在后續的載人航天活動中保障宇航員的安全。
在這方面,航天飛機的確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尤其小型聚變堆空天發動機的組合,了極強的機動性。它不像載人飛船那樣,在進入太空后很難通過各種變軌運動調節自己的軌道和運行方向,也不會有燃料、物質、生存空間等方面的限制。
但這并不意味著航天飛機在首航之時就可以直接載人。
宇航員比航天飛機更加的寶貴,至少在現在這個時代是的。
至于未來,在電推進時代,在航天飛機全面發展的領域,探索太空對航天員的體質要求理論上會降低到一個極低地步,哪怕是一個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普通人,也能通過航天飛機登上太空,登臨月球。
蔚藍的天空中,銀白色的星海號拖拽著紅紫色的狹長尾焰在高空中疾馳而過,塵間般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時而翻滾運行,時而平靜如云猶如鳳凰落入凡塵中讓人驚艷。
一項項的測試在接近兩萬米的高空中不斷的進行著,在遠處的天空中,是在星海號周圍不斷巡邏的j20戰機,它們如同護衛般,保障了這片領空的絕對安全。
地面上,航天基地的總控制中心中,忙碌的工作人員有序的進行著一項又一項的測試,記錄著完整的實驗數據。
ctv和金陵市的媒體記者抓住空隙補拍了一些照片,然后便迅速退到了角落中,以免對其他人的工作造成困擾。
站在總控制臺前,徐川也不知道等待了多久的時間。
終于,一道顫抖的聲音讓他眼神迅速明亮了起來。
“報告大氣層內實驗已全部完成,數據已完整采集,當前星海號狀態良好,請求下一步指示”
聽到這聲匯報,徐川深吸了口氣,沉穩而又清晰的下達了全新的指令。
“結束大氣層內航行,執行第二階段航行”
“收到”
命令傳遞下去,一聲洪亮的回復響起,伴隨著指令的修改,正在天空中航行的星海號快速調整了自己的飛行姿勢,朝著更高的深空飛去。
相對比傳統的化學燃料運載火箭來說,空天發動機的加速度要弱不少是肯定的,至少在電推進系統功率全開突破重力井之前,它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將自己的速度提升上去,才能攀爬到更高的軌道上。
雖然相對比之下要緩慢很多,但它的優點也相當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