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星海號的危機
金陵,星海研究院的航天中心基地。
總控制中心,徐川和常華祥院士站在房間中,目光落在了面前的監控屏幕上。
在那里,一架銀白色的航天飛機正遨游在茫茫外太空中。
漫長的時間過去,近地軌道之上,星海號已經完成了包括變軌飛行、宇航艙內壓力調節、衛生系統測試、失重環境測試等等一系列的實驗和測試。
除此之外,在機械臂和人工智能系統的控制下,他們還將攜帶上去數十種蔬菜水果農作物等植被的種子暴露在了外太空中,進行了宇宙輻射與射線的變異性測試。
而這些種子,后續一部分將會栽種到專門為它們而準備的土壤上進行培養。
另一部分進行醫學解剖觀察,了解它們在宇宙射線和各種輻射下的影響。
除此之外,這一次星海號航天,還帶上了一部分的動物,比如兩頭實驗豬,五只實驗兔,十只小白鼠等等。
這些實驗動物同樣將進行各種實驗,一部分將暴露在太空環境中,觀察宇宙射線對生命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另一部分則用于其他,為后續人類的航天活動做出貢獻和實驗數據積累。
而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四小時。近地軌道上,星海號核心艙中的小型聚變堆重新被點燃,散發出無盡的能源,推動著航天飛機變動了自己的軌道。
返航
在完成了發射、入軌與實驗后,星海號的首航,終于迎來了它這次旅程的最后階段。
一次成功完滿的航天活動,并不僅僅只有將航天器發射上天。
從發射,到入軌到外太空活動,再到返航成功降落,有這一系列操作全部完成,才能算作是一次成功的航天活動。
控制中心,眾多小憩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們重返自己的崗位。
在星海號啟程返回之前,他們還需要再對航天飛機的整體狀況進行一個檢查和判斷。
包括小型堆、空天發動機、聚變燃料剩余量、機體情況等等。
這些東西都決定了星海號能否順利返航。
檢查的時間并不算長,在數百公里近地軌道的高空上,地面的指揮中心能做的項目也不算多。
很快,一道匯報聲在徐川耳邊響起。
“報告返航前檢測完成,當前星海號狀態良好,各項設備運行正常,聚變燃料與高效工質剩余量分別為542、468。”
星海號的首航,聚變燃料與航天工質并不是滿載的。
畢竟燃料與工質都會占據重量,僅僅是在近地軌道上做首航測試和實驗,完全沒必要將燃料和工質裝滿,這些都是事先就計算好了的。
而按照匯報回來的數據,燃料與工質的剩余也在規劃預算中。
“按照首航規劃進行工作”
“是”
確認了星海號的狀態后,徐川沉穩的下達了指令。
收到了返航的指令后,在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和航天飛機智能飛控系統的引導下,航行于近地軌道之上的星海號開始修改飛行姿態,完成變軌。
銀白色的機身開始快速下降,短短數分鐘的時間不到,星海號就已經逼近了臨界點。
當然航天飛機智能飛控系統檢測到濃稠的大氣層時,用于吸納空氣作為工質的高效壓縮機自動開始運轉。
那搖曳在星海號尾部的藍白色尾焰轉變成紅紫色,龐大的機身開始降低速度,在空氣阻力、機翼與引擎推力的共同作用下,星海號劃過了一道弧線,朝著蔚藍的地表駛去。
與此同時,另一邊,沙俄宇航局,衛星控制中心,一群人站在監控屏幕前盯著那快速移動在雷達掃描圖上的綠點。
而雷達圖的旁邊,是監控衛星耗費了巨大精力才抓拍到一些照片。
事實上,此刻監控著星海號返航的衛星,或者說宇航局,并不止他們一家。
那架航天飛機的發射成功,以及公開出來的電推進引擎,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此刻但凡有能力的,這會目光都落在這里。
“那紅紫色的尾焰,到底是什么那架航天飛機使用的,是否真的是電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