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忽局線“假的,都是假的,直播也是我們在攝影棚里面拍攝的,我們怎么可能有這個實力登月,大家千萬別信。”
在登月成功的一瞬間,各大平臺和媒體都紛紛將早已經準備好了的祝賀詞發送了出去。
載人登月成功,這毫無疑問是今年最值得慶祝的事情
數千年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無數華夏同胞都曾抬頭仰望過頭頂的月亮,嫦娥、月兔、玉桂、廣寒宮錦瑟、靜夜思、望月懷遠、水調歌頭無數的神話故事和詩詞寄托了人們對月球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而登那顆明月,更是無數人的心愿和夢想。不僅僅是航天人,也是所有華夏同胞的夙愿與渴望。
只是,建國前那段悲壯的歷史,讓他們的科技發展一度落后于其他國家。尤其是在航天航空等科研頂尖領域,差距更是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
無論是航空發動機,亦或者航天發動機,他們一直都在追趕其他國家的步伐。
然而,在今天,在星海號成功的將三名宇航員送月球后,甚至是實現了后出發先抵達的夢幻般的奇跡。
毫無疑問,在電推進系統這一條道路,他們成功的實現了彎道超車,扭轉了過往落后的局面,站在世界金字塔的最頂尖。
另一邊,京城。
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教授的安置小區中,國內兩大航天巨頭之一航天科技的院士專家朱森元院士這會正坐在沙發看著電視。
而電視畫面正是直播的載人登月工程活動。
當看到那緩緩打開,走出登月艙踏足月面的兩名宇航員時,他那顆一直提起的心終于舒緩了下去。
身為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技術的設計者,作為航天集團的總工程師,將屬于祖國的登月艙送月球,看著祖國的宇航員將國家的腳印印在那片月土是他畢生的夢想。
而今,親眼看著這一夢想已然實現,盡管并不是他親手締造的,他心中卻并沒有多少的遺憾。
有的是滿足,是憧憬,是對更開闊的未來與星海的向往。
電推進
這一曾經在航天領域幾乎被所有人都放棄的道路,在那架航天飛機實現了
不僅載著三名宇航員登了月球,更是為航天領域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這是一條通向更遙遠的未來,更開闊的夢想,更璀璨的星河的大道,它能承載起人類對于太空的渴望,也能承載起新一篇航天的詩章
一旁,坐在沙發,同住在一個小區,同是航天集團專家的屈明誠院士看著電視中直播畫面的屈明誠院士幽幽的開口道
“真是沒想到,他們竟然真的做到了。”
看著那踏月面的兩名宇航員,此刻他心中充滿了各種復雜的情緒。
有替載人登月成功實現的高興和激動,有和朱森元一樣對未來的期盼,也有對傳統化學燃料運載火箭即將退出航天領域舞臺的失落和遺憾。
他是長征火箭系列的總設計師,著名的長征五號,和目前已經完成了設計制造,準備待產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都是他的作品。
但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長征五號還是準備待產的長九,都即將在未來退出航天的舞臺。
盡管這并不是全部的否定,無論是向近地軌道輸送物資還是國防領域都還需要化學燃料火箭。
畢竟技術的換代不可能那么快,就像幾百年前蒸汽機發明后,也沒有立刻就取代馬車,馬車依舊存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樣。
但毫無疑問,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伴隨著電推進系統技術的優化,可以預見的是化學燃料火箭技術將逐步退出航天這個舞臺。
盡管它并不會消失,但屈明城依舊替化學燃料運載火箭的落幕而感到悵惘和失落。
這不僅僅是他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也是支撐信念的意志。
一旁,朱森元院士在聽到自己這位好友的嘆息后,笑了笑,開口問道“你還記得你的夢想是什么嗎”
“夢想”聽到這個問題,屈明城愣了一下,開口道“大概是看到咱們的航天技術超越米國,實現載人登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