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如何在微觀層次探測或模擬原位工況條件下復雜電化學界面的動態結構變化,并建立其與宏觀電化學性能的關系
又比如如何構筑高效氣體擴散電極三相界面、理解傳質傳荷機制及其過程強化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描述出來似乎也不難,但至今都是世界級的難題。
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化學生,哪怕是讀到了碩士,博士生階段,也沒有在教材或者是導師的口中聽說過這些難題。
其實不僅僅是電化學,傳統化學的很多領域也面臨著這種困境,即理論的發展很難追上實際的應用。
很簡單,因為相對比數學來說,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實驗是基礎,一切理論計算都是基于實驗結果的。沒有實驗數據,理論計算將無法進行。
不過發展至今,絕大部分化學領域的實驗數據,理論上來說早已經足夠化學家們對其完成理論化工作了。
至于這些問題為什么至今沒有解決,一方面是因為對于電化學來說,實際應用比理論更具有價值。
很多的研究機構更樂意于將經費投入到電池的某項具體問題上,獲取到專利和利益,而不是去剖析那些極難解決的理論難題。
另一方面,則是這些問題的難題本身就極高了。
就如同數學一般,如果不是因為真的熱愛,純粹數學領域的研究可以說是很難進行下去的。
因為純理論研究帶來的收益,遠不如實驗室。
理論化學在這一基礎上更甚。
有時候一場實驗,如果你運氣好,可能就能解決一個難題。
但理論化學的推進卻需要從無數場的實驗中去積累數據,從而進行計算和發展。
甚至很多時候就算是理論解決了,你也很難將其進行變現,它受益的是全人類,而不是變成專利給某個人帶來財富。
但對于學術發展來說,如果將這些問題一一作答,帶來的影響絕對比解決某一個實際難題更加的重要。
其他的不說,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包攬諾貝爾化學獎數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這也是那些甄選委員們更青睞于理論以及理論帶來的變化的原因,因為理論領域的工作,改變的是人類的發展,是文明的進程。
但即便是有諾獎在后面支持,化學領域中的各種理論難題依舊眾多。
即便是徐川想要為化學的微觀實質反應過程建立理論和模型,也不可能解開所有的難題。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你解決不了這些難題,那你怎么為它建立一個理論模型
這,就涉及到理論工作的核心了。
也是這次理論研究中的最大難題,耗費在這上面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了。
“教授,您有空嗎”
辦公室中,正當徐川思索著該如何從數學上解決電化學微觀實質反應過程的難題時,一道清脆悅耳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徐川扭頭看去,正是他前兩個月才新收的小學生劉嘉楹,這會正站在門口看著他。
笑了笑,他開口問道“怎么了”
劉嘉楹連忙走了過來,將手中的問題了遞了過來,開口問道“這個問題我有些不懂,您能給我講講嗎”
“我看看。”徐川伸手接過筆記本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