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需要的人脈、積累等方面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尤其是在國內,以國內目前的學術環境來說,想要辦法一家期刊更是難上加難
在2018年度由國家科協組織編寫的華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版上有明確
華國優勢學科的高水平論文,大多發表在國外期刊上。
數據顯示,20072016年國內的機構在sci收錄國人科技期刊發文數,僅占發表的sci論文總數的9;
簡單的來說,就是100份sci期刊論文,僅有9份發表在了國內的sci期刊上,剩下的91份都發表在了國外的sci期刊上。
這不僅僅是因為西方國家長久以來壟斷基礎科學領域的發展,更和國內的學術環境,以及一些政策有關系。
其實原本華國本應該是有頂級期刊的,或者說有辦好頂級刊物的能力。
在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的時候,在相當一部分現今的博導碩導還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師的時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級學報的總體質量是較高的。
因為那個時候高校還沒有開始擴招,科研人員相對較少,碩士畢業還能在高校找到教職,發很多文章也不是晉升的必要要求。
在那個時候,國內的頂級刊物很重視文章的評價,是高標準且有原則的。
但到了后來,高校擴招,碩士擴招,博士擴招。在期刊上發文變成了學生畢業、教師晉升、年終評獎的必要條件。
投稿與發稿做成了一門生意,而且核心期刊永遠不愁沒有稿源,賣方市場是永恒不變的。
在人情社會和根深蒂固等觀念下,毫無疑問期刊方對作者和文章實行“雙標”。
帽子人才直接邀稿,教授投稿優先,有國家基金支持的優先,碩士一作的稿件不收,二本院校講師的稿子也不收。
以至于后面在引入sci評價體系后,廣受國內廣受高校和學者歡迎,也給華國科學界帶來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
這不僅僅是因為sci是英文的顯得高大上國際化,而是國外的同行評議、雙盲評審,相對而言會更公平更透明,是一位專心做學術的人所需要的。
國內的期刊,老實說很大一部分已經爛到骨子里了。
而對于學術界而言,頂級期刊就代表著權威,代表著影響力,也代表著畢業、晉升評獎的必要條件。
當然,在基礎學科領域,西方國家掌控主流的發展也是原因之一。
幾乎絕大部分的頂級論文都默認使用英文,這代表著學術界前沿的理論和科技,如果你不適應英文的話,那么必然會落后。
種種原因加起來,國內的學術期刊的發展,可以說是一件很擺爛的事情。
盡管上面也一直都在努力,但對于國內的學術界而言,始終沒有一家頂級的期刊是所有人的遺憾。
s晚上還有一更,月底了,求個月票
另外,八尾統計了一下之前一些大佬們零碎的打賞,準備一點點的加更,不過因為時間跨度比較大,可能會有一些統計不到的,抱歉了,屆時沒有統計到的我統一加更一些。
づ ̄3 ̄づ╭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