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提出者已逝或已獲獎、或設計具有開創性的實驗、貢獻突出等情況下,諾獎是可能頒發給其他人的。
比如弱電統一理論,除了1979年頒發給溫伯格、格拉肖等三人外,1984年還頒發給了卡洛·魯比亞和西蒙·范德梅爾兩人。
原因是后兩者在發現弱相互作用傳遞者的、z場粒子的大型項目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從這些方面來看,徐川并不擔心搶在crhpc的前面驗證了強電統一理論而分走屬于他的榮譽。
倒是crhpc,的確沒有太多的辦法。
畢竟這次真的可以說是爆肝了,搶在了crhpc前面完成了lhc的升級工作。
不過這些東西倒也不用太在意,就算是搶先完成了對強電統一理論的驗證工作,留給crhpc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會更加的重要。
......
能源研究所。
在這個大多數人都準備下班回家的時間里,物理研究所一角的幾個實驗室里,依舊是燈火通明著。
尤其是最靠里面的那間實驗室,約莫近百平米的房間中,大概六七名研究員,正圍繞著空曠實驗室中心白色塑膠桌上的儀器。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可以看見明顯的憔悴,甚至是黑眼圈和眼中的血絲,不過每一個人的眼神中都帶著些期待,但更多的是失望。
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技術中等離子體墻徐川交給了那個叫羅銘的研究員,而更難一些的磁極化子電磁護盾則是他自己趁著crhpc正式開動前這一個多月帶隊進行研究。
而眼前白色塑膠桌上,長相看起來‘路由器"的‘簡陋"設備,就是他們最新弄出來的試驗產品。
磁場是什么?
通俗點來講,這是一個初中生都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它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磁場具有波粒的輻射特性,它圍繞磁體或電流周圍的空間存在,使得磁體間的相互作用能夠通過磁場作為媒介發生,即使兩者不直接接觸。
而磁場的基本特征是能對其中的運動電荷施加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或力矩源于磁場對電流、對磁體的影響。
科幻中的電磁護盾,就是基于這份原理而來的。
但科幻終究是科幻,要想制造出這種護盾,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
第一個得有足夠的能量供給無論是電磁護盾、等離子體護盾這些裝置進行持續工作。因為能量盾需要保證有足夠的粒子在固定區域內持續流動。
這一點對于星海研究院來說很容易解決。
交流電、直流電隨便挑,前者可以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直接進行供能,后者可以通過大規模的鋰硫電池場提供。
但第二點就難了。
拋開能量來說,各種護盾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得有相應的技術能力來控制護盾裝置,要保證等離子體盾、電磁頓等能量中的粒子不會散開,針對外來的攻擊能夠及時控制能量盾的粒子流動方向。
這一點,在強電統一理論完善之前是做不到的。
很簡單,理論不支持。
即在強電統一理論完善前,等離子體
場和磁場的單極子化還是只是一個推測,物理學界不清楚它是否真實存在,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到它。
而在強電統一理論完善后,磁場和等離子體場的單極子化就可以強電聲子相互作用體系的極化子體系完成了。
但理論是理論,如果將這份理論順理成章的轉變成應用技術,依舊是一個難題。
徐川帶領的研究小組,需要解決的就是這個難題。
而根據強電統一理論中強電聲子相互作用體系,這些天,他們通過控制反應條件和分子結構,制造了一批磁單極材料,并且通過這些磁單極材料弄出了一份試驗產品,進行了第一次的實驗。
詳細的實驗數據還在處理中,不過從電腦上初步反饋回來的信息和數據來看,這一次的實驗預期恐怕并不怎么樣,生成的磁單極場不僅僅不是他們想要磁場,而且還可能混亂無比,難以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