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它的跟蹤裝置,是通過揭示粒子的運動軌跡來完成的。
例如‘介子’,它是粒子的一種,它很少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介子腔——專門用于探測介子的跟蹤裝置——通常構成探測器的最外層。
而相對比之下,其他大多數設備則不會讓粒子軌跡直接可見,而是記錄粒子穿過設備時觸發的微小電信號,然后在一個計算機程序重新構建所記錄的軌跡模式。
亦或者對粒子進行不同種類鑒別的‘粒子鑒別探測器’。
它可以通過了跟蹤裝置和量熱計,檢測粒子的電量軌跡和能量,來確定粒子的類型。
通過這些精妙絕倫的儀器和設備,才能夠捕捉到高能粒子在碰撞時形成的軌跡與能量,才能夠將那原本無法用肉眼所捕捉的微觀世界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在高能粒子對撞的數據捕捉后,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校驗和修正,刪除無效或錯誤的數據點,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隨后,這些數據將被轉換為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形式。
例如將原始的模擬信號轉化為物理量測量結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分類等等。
而在數據預處理完成后,這些規劃好的對撞數據將使用多種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統計學數據分析、模型擬合、隨機事件重建以及粒子鑒別等。
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從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粒子的性質,測量參數,并進一步檢驗和驗證物理模型。
在這些過程中,針對所需要研究的粒子建立的‘數學分析模型’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精準的模型,才能夠從可以說近乎‘無盡’的原始數據中找到目標粒子或現象的特征,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號。
可以說,高能物理領域的每一次發現,每一次突破,每一次理論的驗證都是極為艱難也是極為艱辛的。
針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原始數據分析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如果是在其他未知的領域,想要追上那邊已經領先了一個多月時間的進度可以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甚至是幾乎不可能。
但在強電統一理論中,即便是率先一個多月展開了對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探索分析工作,徐川依舊有足夠的信心追上去。
沒人比他更熟悉強電統一理論!
更不會有人比他更清楚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會出現在哪些對撞原始數據中,具有怎樣的特征和形態。
針對性的數學模型由他編寫基礎和算法,再配合超算中心和國內各大高校頂尖物理團隊的互相配合。
僅僅一周的時間,在100tev能級的對撞測試實驗尚未開始之前,他們便已經將強電對稱破缺的耦合常數信號的置信度推到了2siga級別!
雖然這距離此前公開的3siga還有一些距離,但他們僅僅耗時一周而已。
更關鍵的是,目前他們手中僅僅只有兩次對撞實驗數據。
要知道,置信度的高低,也和數據量是有一定關系的。
而2siga原則的數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為0.9544;3siga原則的數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為0.9974;
0.9544-0.9974,這中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