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考察后,我們發現這座溶洞各方面都很符合建造基地的要求。于是便匯報了上去,最終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經過商議后,當即就決定以這座溶洞為基礎,建造起來了一座半地下式月面基地。”
聽到這個回答,郗鴻文沒忍住笑了起來。
“這么說,我們這是"因禍得福"了?”
卜祁笑著道:“算是吧。”
因禍得福,這個形容詞挺有意思的,只不過是米國禍,他們福而已。
月球基地的建造,是有航天實力,能夠進行登月的國家都會考慮的工作。
而以目前的科技來說,方案主要有兩大類。
月球表面基地和月球地下基地。
前者可以分三種,分別是鋼性結構月球基地、柔性結構月球基地、移動式月球基地。
而一開始的時候,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考慮的是月面鋼性結構基地。
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是完全真空暴露在宇宙中的,不僅要全盤接受宇宙各種射線,白晝和黑夜還有超過200度的溫差。
此外還有隕石撞擊、太陽風、宇宙射線、粒子輻射等等各方面的問題。
而鋼性結構最大的優點是使用壽命長、后期維護方便。可以使用特殊的金屬材料或復合材料搭建,還可以就地取材用月球混凝土建造。
相對來說它更適合進行長期駐留,也能夠更好的保護宇航員和科研人員。
不過鋼性結構需要用到大量的屬材料、復合材料、月球混凝土等材料搭建,施工難度大,投入也大,對于航天運輸資源的壓力同樣也是巨大的。
但隨著艾特肯盆地這個溶洞的發現,月面鋼性結構基地很快就被否掉了,進而改成了考慮月球地下基地。
很簡單,月球溶洞地下基地的優點更多。
首先月球溶洞穴可以提供天然的遮蔽和保護,使月球基地免受宇宙射線、流星坑撞擊和極端溫度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這樣的保護性結構有助于降低基地建設和運營的風險。
其次是相比于月球表面,溶洞穴內的溫度和壓力變化較小,這種穩定性可以減少對基地系統和設備的影響,提高基地的可靠性和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此外,依靠溶洞建造基地,也可以節省大量的鋼性材料和建筑材料,極大的降低費用與相關的航天壓力。
所以在經過仔細的探測和討論后,最終決定了這套半地下式的月面前哨科研站。
如果說以星海號為代表的航天飛機是人類在航天科技上的智慧結晶。
那么眼前這座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毫無疑問是人類建筑歷史上最高技術的王冠。
在它面前,無論是哈利法塔、還是東京晴空塔、亦或者是其他高聳入云的大廈,都要在它面前匍匐下自己的身姿。
因為人類的歷史上,這是第一座規模性的外星基地!
不僅僅是它的建造難度,更是因為它意味著這是人類跨向宇宙深空的橋頭堡。
當然,它也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
【月華臺!】
本來徐川是打算取名廣寒宮的,不過這和嫦娥三號將落地點的名字重疊了,遂改成了月華臺!
寓意著這座月球基地將在月光的照耀下,成為人類探索的新世界的平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