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他忙碌了整整兩天半才成功復刻出來的第一塊‘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
帶著實驗手套,用專門的鑷子,小心的將這塊薄膜從氬氣保護管式爐中取出來,身旁的打下手的研發人員迅速遞上了配有緩沖材料的玻璃器皿。
“測試一下這塊材料的性能。”
長舒了口氣,徐川開口吩咐道。
他沒親自去做檢測實驗,因為后面還有數塊材料在等著他完成后續的流程。
在制造第一塊材料的同時,他同步準備了數塊材料的制備。
畢竟是時隔十幾年的時間再親手制備室溫超導材料,他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一次性成功。
按照流程,利用實驗室的設備同步進行材料的不同階段處理,多準備幾塊材料總是沒錯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能在今天下午得到至少五塊‘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
這個數量,哪怕是十幾年沒動手了的,也應該能夠保證里面至少出一塊合規品。
現在第一塊成品出爐了,剩下的還等著他呢。
所以超導性能的實驗測試,只能交給他打下手的其他研究員了。
一旁,擔任副手也擔任測試員的研究員閔富點了點頭,帶著制備出來的超導材料朝著另一間實驗室走去。
這近一個月的時間以來,他作為專門的超導測試人員已經測試過不下兩位數的各種材料了。
而這其中,絕大部分制備出來的超導材料僅僅能夠實現低溫超導,就算是偶爾能夠做到液氮環境下的高溫超導,也只是極少數。
正當他習慣性的以為這次的材料和平常時沒有多大區別的時候,超導電磁測試系統上的數據卻讓他愣了一下。
一般來說,驗證一塊新材料是否是超導材料,需要驗證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材料是否有零電阻現象。
第二個則是材料是否具備完全抗磁性。
比如電阻測量。
超導材料最基本的超導性質是在超導態下電阻消失,通過在超導材料上施加電流并測量電阻,可以判斷材料是否處于超導態。
這期間可以通過測試系統改變外部的環境和條件,如溫度、壓強等等來測試這份材料在不同條件下的數據,就是臨界溫度、臨界磁場等等了。
而閔富做的第一組實驗,自然是檢測徐川制備出來的這塊材料,是否具備超導性質了。
臨界溫度測量實驗已經做過了,這次的材料非超導-超導相變的溫度在123.8k,也就是零下149.35攝氏度。
這個數值如果是放到十年前,肯定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數據,它已經低于液氮的冷卻溫度不少了。
畢竟那個時候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才起步不久。
但放到現在,只能說平平無奇了。
高溫銅碳銀復合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都有152k,臨界溫度更加的優秀。
讓閔富愣住的并不是臨界溫度,而是另一項參數。
壓強測試實驗數據!
按照他的習慣,在完成了臨界溫度測試實驗后,他進行的下一項實驗是壓強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