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經過訓練的專業潛水員,自由潛水的深度能達到一百米以上,這個深度潛水員承受的大氣壓差不多在十個。
從這些數據,就足以看出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到底有多么的低了。
徐川笑了笑,沒太在意這些人的震驚。
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下實現室溫超導的確相當的驚人。
但正如他所說的,這距離他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他的目標是在常溫常壓的環境中,具備超導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工業化且方便加工成各種形狀的材料。
如果還能夠找到一種更節省合成費用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就像是高溫銅碳銀復合超導材料的合成一樣,現在西部超導集團那邊已經能夠做到一天生成數百噸了。
針對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尚未完成的測試繼續進行。
但接下來的測試重點放在了壓強與溫度的關聯性測試上。
簡單的來說,就是測試在不同的溫度下,需要多大的壓強,這塊材料才能從非超導態轉變成超導態。
這個測試和之前的臨界溫度測試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它增加了壓強系數。
而最先測試的,毫無疑問自然是最為關鍵的溫度上升實驗。
這關系到這份材料在25攝氏度的室溫以上環境中的應用情況!
畢竟在25攝氏度以下保持超導只要將壓強固定在三個標準大氣壓就夠了,但25攝氏度以上,需要的條件卻是未知的。
因為按照往常超導材料的實驗數據,每提升一攝氏度,需要提升多少壓強都會呈指數上升才能繼續維持超導狀態。
這個數據關系到這份材料的實際應用情況,也自然更讓眾人關心。
這種針對性的實驗并不難,階段性測試完成的速度也相當的快。
實驗數據通過專用的打印機印刷了出來,送到了徐川和樊鵬越等人的手中。
看著手中的實驗數據,拋開徐川以外,其他人幾乎都皺起了眉頭。
因為這份實驗數據,出現了第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現象,或者說情況!
在25攝氏度的標準室溫下,對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壓強的數值是318.651kpa。
當溫度上升一度,提升26攝氏度的情況下,超導臨界壓強需要的數值上升到了3.11kpa。
相對比之下上升了28.459千帕,約莫四分之一個標準大氣壓。
這并沒有什么問題,溫度提升,需要的壓強也跟著提升了。
問題出現在下一條數據上。
當測試溫度上升到27攝氏度的時候,超導臨界壓強需要的數值上升到了379.66kpa。
僅僅上升了32.55千帕,相對比26攝氏度時提升并不是很大。
“.28攝氏度,壓強數值上升到了413.580kpa”
“.29攝氏度,壓強數值.4.60kpa”
“.30攝氏度.”
從數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溫度每上升一度,需要的壓強的確提升了。
這似乎并沒有什么問題的樣子,但如果是學過物理學,還記得熱力學定律或相對論的,都很清楚這份數據中的問題。
它不僅僅不符合往常各種超導材料的實驗數據,還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熱力學定理,甚至是相對論。
眾所周知,超導壓強溫度與壓強呈正相關關系,即壓強越高,超導臨界溫度越高。
這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簡單的來說,超導之所以需要超低溫才能實現,是因為電流通過導體的時候會因為電阻而發熱。
這涉及到溫度的來源。
溫度來源于原子振動的幅度,溫度越高的物質,其原子振動或運動得越劇烈。
當電流流經導線時,導線中的大量電子處于移動狀態。
此時,電子就會與構成導線的原子發生“沖撞”,而這樣的“沖撞”又會影響到原子的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