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年7月的時候,南韓的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tre)、高麗大學等團隊的研究人員給超導界,或者說全世界投下一記“尚未經同行評議”的重磅。
該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
即在常壓條件下,一種改性的鉛-磷灰石(命名為lk-99)能夠在127c(tc≥400k)以下表現為超導體的材料。
這個研究成果一經公布,便在全世界引發了相當大的轟動。
不僅僅是因為室溫超導材料的名氣,還有這種改性鉛-磷灰石材料的合成方法。
相對比往常的超導材料,無論是低溫超導,還是高溫超導,亦或者是需要極其嚴苛環境材料室溫超導的材料來說,這種改性鉛-磷灰石(lk-99)材料的合成手段有些太過于‘兒戲’了。
雖然有著相對繁瑣的步驟,但簡單的來說,它的合成方式其實就是將幾種含有鉛、氧、硫和磷的粉末狀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在高溫下加熱數小時。
這期間這些含有鉛、氧、硫和磷的粉末會發生化學反應,能得到一種摻雜銅的鉛-磷灰石晶體。
這就是所謂kl-99室溫超導材料。
如同古代方士煉丹一般的手法,別說是放到超導界了,就是放到其他材料中,都是比較少見的。
畢竟隨著工業化和科技的進步,如今的材料冶煉,也早已經不像上個世紀一般粗糙。
無論是納米工藝、還是3d打印,亦或者是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等等,都早已經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體系。
而kl-99改性鉛-磷灰石材料的合成方法,實在是太粗糙了。
不出意料的,這一傳說中的室溫超導材料,還沒有過一個月的時間,就在全世界的質疑聲中,被那位大名鼎鼎的徐川教授直接拍死在地上。
時過一年半,原本早已經寂寂無名的kl-99材料,卻因為arxiv上的兩篇論文,再度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只不過這一次它只是作為‘陪襯’,所有人議論的,是一種名為氧化銅基鉻銀系的室溫超導材料,以及一篇《氧化銅基鉻銀系材料室溫超導機理》的論文。
室溫超導材料!
這一沉寂了一年半之久的名詞,因為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兩篇論文,再度映入了學術界、材料界,乃至全世界所有人的眼中。
不僅僅是因為事關室溫超導材料,更是因為這兩篇論文的上傳者。
徐川!
這個在學術界可謂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再一次對外公開了他的研究成果。
上一次是弱黎曼猜想的證明,而這一次,是他曾經親手證否的室溫超導材料。
世界材料研究所論壇上,相關的討論話題已經建立起來了。
“最新消息!華國頂尖學者徐川教授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公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以及室溫超導機理的相關的論文!”
相關的討論話題才建立,下一秒就涌入了眾多的學者和網友。
無他,這個討論話題,實在是太爆炸了。
【wtf????室溫超導???又雙叒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