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信息研究所的超算中心這邊,針對瑤池晶這種特殊材料的計算分析已經進行了兩天了。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今天差不多就能完成最后一批的分析工作。
而另一方面,在針對瑤池晶的研究中,徐川已經開始了第一批的材料復刻實驗。
......
材料研究所內的核心實驗室中,穿著白大褂,帶著手套護目鏡全副武裝的徐川正在將手中的實驗器皿送入了cvd管式爐中。
瑤池晶,也就是從月球背面‘瑤池環形山’的沖擊壁上采集的月巖。
這是徐川命名的名字,它在各透射電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拉曼光譜儀等各種科研設備的分析下,已經摸清楚了里面的成分和結構。
這會所做的,就是嘗試性的復制。
碳納米管能夠在瑤池晶的襯底上穩定生長,這意味著什么不用多說。
即襯底材料能夠用來,至少其中的某一項物質,能夠用來當做碳基芯片的基底。
簡單的來說,就是類似于硅基芯片的基底硅片一樣,可以讓晶體管在上面生長和光蝕雕刻,進而形成集成電路。
而碳基芯片,自然也離不開這種基底。
只不過目前來說,相關的研究只僅僅存在部分實驗室里面。
這是超高難度的研發工作,沒有那么容易解決的。
包括現在徐川所進行的復刻實驗,也只是人工的將瑤池晶上的襯底材料拆解出來,然后利用cvd管式爐進行碳納米管的氣相沉積生長。
至于生長出來的東西,是否初步具備半導體性質,對于目前的研究來說并不是很重要。
天然生成的礦物,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不如人工冶煉的。
所以這一次的實驗,只不過是想按照瑤池晶的原有材料進行一次復刻,看看能否人工做到將碳納米管完整有序的疊層排列在襯底上。
這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徐川處理著手中的研究之時,實驗室的大門被人推開了。
材料研究所的所長趙光貴拿著一疊厚厚的文件快步走了進來。
“徐院士,完整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數據出來了。”
“稍等一下,我處理完手上的這些碳納米管。”
聽到趙光貴的匯報,徐川頭也沒回,有條不紊的將手中的材料處理妥當,最終送進了cvd管式爐后,調整好參數后,設備啟動開始實驗后,他才將手套和護目鏡摘了下來。
一旁,趙光貴快速的將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數據遞了過來,同時簡單的開口道。
“從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來看,瑤池晶中的碳納米管是在超過至少三百度以上的高溫、無氧、高壓的環境中形成的。”
“而在形成過程中,瑤池晶中的另一種材料,即材料內部的硫化合物可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