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p=np?猜想這種理論信息學中計算復雜度理論領域的數學難題,國內并沒有太出名的學者。
至于國外,《探索》這邊的副總編,主編之類的任職人員,老實說也很難接觸到能審核這種級別論文的大佬。
雖然他自己曾經在《自然》期刊擔任過主編,也認識一些大佬,但遺憾的是他并不是數學領域的,而是物理學的。
徐川笑著道:“將論文發給我吧,我來擔任審稿人就行。”
聽到這話,歐陽稷遲疑了一下,猶豫著問道:“這可以嗎?我不懷疑您的能力,但是對于期刊公正性方面是否會有一些爭議?”
微微頓了頓,他快速的補充道:“當然,我不是說徐院士您的公正性原則,而是審稿披露后,這事可能會在學術界引起一些爭議。”
“畢竟您和那位劉女士的關系.....”
一般來說,在學術期刊的審稿過程中,避嫌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或偏見,確保審稿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具體來說,審稿人應當避免與作者之間存在可能影響公正判斷的關系,例如避免直接合作關系、認識作者等等。
大部分的sci期刊通常都會有一項規定,推薦審稿人不可以與作者是同一個單位。
換句話說,與作者有關系的審稿人都要避嫌,包括同一單位的學者,都是默認屬于避開的范疇的。
這一點就像是當初徐川證明霍奇猜想的時候,數學界組織了六位大牛對他的論文進行審核,而審稿人全部避開了普林斯頓的學者。
聽到這話,徐川啞然笑了下,搖了搖頭,道:“”沒什么,避嫌原則雖然說有必要,對于審稿來說,我們只需要確保過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客觀性就足夠了。”
“將論文發給我吧,我會給出對應的評審意見的。”
歐陽稷點點頭,道:“行,既然這樣,我會按照《探索》的審稿邀請流程來走流程。”
“嗯,按照正常流程走就行。”徐川笑著應道。
......
另一邊,京城。
太陽已經落下,夜幕逐漸降臨,長安街的某間會議室內,一場緊急召開會議正在進行。
從長老院那邊出來的邀請,快速的通過專員傳遞到了各個蔀門的高級領導手中。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電子工業領域的專家院士,也都收到了邀請。
不少人才剛下班到家,就被一通電話喊了回去。
甚至還有一部分人還在餐桌上,飯都沒扒拉兩口,就被前來接人的專車拉走了。
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半小時之前送到長安街北海小島的一封信件,一封從金陵那邊送過來的信件。
......
明亮的燈光照亮了整個城市,長安街道的某棟大廈內,一間寬闊的會議室中,一場緊急會議正在召開著。
穿著黑色的羽絨服,手中拎著一個保溫杯的王啟明院士走進了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