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了點頭,翁筠宗笑著繼續解釋道:“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施工和具體的配額已經快要談妥了,按照目前的進度,差不多三月中旬左右就能夠正式啟動工程施工。”
“但nasa宇航局和米國至今都沒有廢除《沃爾夫條款》《新競爭法案》這些條例,所以這次被我們排除在外了,沒有資格參與進月面生物圈工程中。”
聽到還要一個月半左右的時間才能正式啟動月面生物圈工程,徐川忍不住搖了搖頭,吐槽道:“這效率,簡直太拉胯了。”
月面生物圈工程是去年下半年開始談判的,這都過去了好幾個月了,現在都還在拉扯爭奪利益和話語權。
要知道,當初他提議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的時候,是做好了準備在25年開年的時候一起動工的。
現在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那邊已經做好了準備,大量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建造設備都運送過去了,月面軌道質量投射器還有十天的時間可以正式施工了。
而月面生物圈工程還在拉扯,一個月的時間能否確定下來,搞不好都是個未知數。
這就是大型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的弊端之處了。
各種各樣的事情,都需要開會討論,還好他當初沒當那個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總工程師。
不然一天到晚開會,煩都煩死他了。
翁筠宗倒是沒太在意,他笑著開口道:“在大型國際合作科研項目中,半年的時間就能敲定一個超過一期投資就超過千億的工程,這個進度已經很快了。”
“老實說,要不是咱們在這個項目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恐怕到現在都還在扯皮利益分配問題呢。”
徐川笑著搖了搖頭,倒也沒說什么。
這種大型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啟動慢、談判慢、施工慢.....總之,各方面都慢的一批。
當初的國際熱核可控核聚變工程iter倡議于1985年,從成立到利益分配到動工,可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到1988年才完成正式開始設計、施工等等。
而經過十三年的努力,iter才完成施工。
在施工完成后,本來應該要正式開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時候,參與的各方又因為實驗資源和利益分配的問題吵起來了。
又經過五年談判,iter計劃七方才最終2006年正式簽署聯合實施協定,啟動實施iter計劃。
要不是這么拖延,當時的華國恐怕還沒機會加入到這個大型科研工程里面去。
畢竟剛進入新世紀的時候,他們還是一窮二白的,別說科研技術了,就是錢都沒幾個。
從iter項目上,就足夠看出來這種大型國際科研項目到底有多慢了。
......
聊了一會航天方面的工作后,翁筠宗正準備離去,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一拍腦袋,快速的說道。
“對了,還有件事差點給忘了,關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
徐川看了過去,下意識的問了一句:“艾特肯盆地怎么了?”
翁筠宗苦笑了一下,道:“你忘了嗎?前年載人登月競爭的時候,nasa宇航局向上面發射了一座生命維持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