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座上,徐川從座位中間的儲物箱中摸出來了一個三折疊屏手機。
這是華威那邊的任總親自送給他的,好像是去年下半年九月份出的最新款。
價格方面好像一個常規的就要兩三萬,具體他也不是很清楚。
他手上這個是華威那邊特別定制的,三折疊的屏幕打開后足足有12.9英寸,足足有大尺寸平板的大小了。
不過折疊起來后,和正常手機的ax版本卻沒多大區別,技術方面還是挺厲害的。
此外配套有書寫筆,小鍵盤,卡套等各種常用的一些辦公零部件。
日常生活方面徐川沒用這個手機,基本都是丟在車上的,用于在出行的過程中臨時處理一些東西,倒也還是挺方便。
鋪開三折疊屏的手機,用來當做臨時的辦公電腦,徐曉那邊的郵件已經發過來了。
將郵件中的實驗數據下載了下來,點開,徐川一點一點的翻閱了起來。
雖然他對腦機接口技術并沒有研究過,但作為當初推薦徐曉去學習研究的防線,再加上最近幾年來一直都有關注自己這個妹妹的研究。
現在他對這方面的東西也了解了不少。
腦機接口這一概念其實提出的時間很早,在電腦這種設備剛出現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相關的理論。
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實現大腦與計算機設備信息交換的技術。
其作用機制是繞過外周神經和肌肉,直接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全新的通信與控制通道。
它通過捕捉大腦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實現信息的傳輸和控制。
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開始有階段性成果出現。
比如意念控制玩具、意念控制機械臂、意念控制輪椅等等的。
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霍金的輪椅。
他的輪椅不僅是一個代步工具,更是一個集成了多種高科技設備的智能設備。
從1963年開始,霍金的輪椅就經歷了至少五次重要的升級,添加了各種各樣的功能。
比如智能手指操控器,文字轉換語音處理器,紅外線監測臉部肌肉活動控制電腦技術,眼球追蹤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等等
這不僅可以讓他正常生活,還能讓他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研究和交流。
當然了,這輛輪椅是專門定制的,如果算上各種技術升級耗費的資金,價值至少千萬以上。
簡而言之,這種專門定制的技術,即便是能做到,也沒有太多商業化的價值,更何況它的腦機接口技術也并不是非常的成熟。
畢竟人類大腦的信號的信噪比極低,且不同人腦信號特征差異較大,這使得傳統的信號處理算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腦機接口技術最主要的技術難題之一是‘如何實現高精度的信號采集和識別’。
簡單的來說,就是每一個人的大腦產生的腦電波和腦神經信號都完全不同。
特殊定制的東西并沒有意義,只有為此建立一套相對普適的轉換處理系統,才具備真正的推廣商業化價值。
徐曉剛剛和他聊的難題,就有一部分在這里。
至于另一部分,則在兩套不同的系統之間的連接和轉換問題上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