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跑道上,一架二代機、一架一代機,兩架航天飛機正在接受著執行任務前的嚴密檢查。
雖然說對航天領域的發展除了一些關鍵事情的拍板外,徐川就沒怎么管理過具體的工作了。但載人登火工程這種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深空遠航,他還是一直有關注的。
這次執行載人登火任務的主體是二代機‘瀚海號航天飛機’,它搭乘總計六名宇航員前往火星,執行本次任務。
而另外一架一代機是輔助機,承擔部分物資運送的同時,作為意外時刻的‘救援機’,最大程度保障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畢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航行,從地球到火星,即便是如今是近地點月份,雙方之間的距離也高達數千萬公里。
載人登火的難度,毫不夸張的說是載人登月的十倍百倍,甚至更高。
畢竟漫長到數個月之間的航天旅程,對于如何保障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安全與健康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尤其是長期在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會對宇航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包括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此外,太空輻射可能增加宇航員患癌癥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為什么每一位航天員都是英雄,就是因為他們每一次上天,都是在以命相搏,在用生命為人類的航天發展做貢獻。
沿著舷梯,徐川和常華祥兩人一起走進了瀚海號航天飛機的內部。
在工程師對航天飛機的各個零部件進行最后的檢測時,需要通過這次載人登火活動投放到火星上的各種儀器設備也在緊密有序的運送到貨艙內部。
這些工作人員在固定好相關的設備后,還會有另外的安全工程師再對固定的卡扣與設備進行一輪縝密的檢測,確保不會在航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
畢竟航天飛機和民航客機的飛行模式可不同。
尤其是在突破地球引力進入外太空的時候,角度更是幾乎垂直于地面。再加上各種飛行姿態的切換,如果運送的物資不固定好,脫落了會對機身安全造成嚴重的隱患。
看了一眼機艙中通過卡扣和安全帶固定的物資,徐川的目光落到了其中的一臺折疊起來的設備上。
這是星海研究院聯合農科大那邊共同開發的‘太空種植單元’,目前相關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他們在月球上已經大規模的應用了,實現了部分瓜果蔬菜的自給自足。
而這次攜帶一套設備過去,也是準備配合宇航員在月球上開展‘火星種植’業務。
畢竟相對比月球上飽含氦三并不是很適合種植的土壤來說,火星上的土壤從目前的勘探結果來看,是完全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只是缺少了營養而已。
而作為一個自古以來就堅持‘民以食為天’的國家,種地這種事,從來都是深刻在骨子里面的。
看著眼前的‘太空種植單元’,了解了一下相關的參數后,徐川忽然想起來了另一件事,看向常華祥院士詢問道。
“對了,常老,月面生物圈工程那邊的拉扯,還沒結束嗎?”
聽到這個問題,常華祥院士也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道:“還沒,不過應該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