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熱議著載人登火工程的時候,另一邊,金陵,下蜀航天基地。
常華祥院士的辦公室中,徐川正坐在沙發上,手中捏著一疊資料饒有興趣的翻閱著。
這些資料,是此前扶搖號航天飛機開展無人登火工程時向火星表面投發的各類型探測器和火星車傳遞回來的第一批觀測數據。
比如環繞器配置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等等。
整體來說,他們在三月底送上去了超過兩位數的實驗設備,現在陸陸續續的傳遞回來了大量的資料。
而這其中,經過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那邊初步整理出來的最有價值或最具特征性的探測結果一共有二十條左右。
當然了,這并不是說探測火星就只采集了這二十條數據,而是其中能夠在初步分析中確定具有極大價值或潛在價值的就有至少二十條。
相對比以往的火星探測獲取到的資料數據來說,這次他們的采集,簡直能顛覆所有人對火星這顆星球的認知。
就他手中的這些重點報告,每一條拿出去,都能寫成至少一篇論文,發到《自然》《科學》這類頂級top期刊上。
雖然現在他們的也不可能將這些探測數據編寫成論文發出去就是了,但這也從側面體現出這些資料的價值。
而在這二十條的重點探測報告中,最讓徐川關注的,是對火星環境的探測數據。
比如其中的第一份報告,來自對螢火三號探測器對火星‘水手號大峽谷’的探測。
這是火星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奇觀之一,以其宏偉的規模和深邃的切割而聞名,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系統。
全長約4500公里,寬度達200公里,深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公里,西臨諾克提斯迷宮、往東進入大片混沌地形。
它的長度大約從華國最北邊的漠河市到最南邊的南海三沙市距離相當,如果將其從火星移到地球來,它幾乎可以橫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通常情況下,地質學家認為,水手谷大約在35億年前,由于火星奧林帕斯山所在的薩希思火山省不斷隆升,造成鄰近區域火星殼的拉張陷落,導致地質斷層形成的。
就如同如今非洲的大裂谷一樣,或許再過多少億年的時間,東非大裂谷也會形成一道如同水手號大峽谷般雄壯的景觀。
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水手號大峽谷是遠古水流浸蝕或巨型隕石撞擊造成的隕石坑和引發的地震形成的。
不過對于徐川來說,水手號大峽谷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來說并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他手中的一張圖片。
那是水手號大峽谷的最狹隘處·堪德峽谷的拍攝圖,從圖像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峽谷底部,有著一片由冰花和水黏土礦物構成的地貌。
它看上去有些類似于地球上靠近南北兩極的凍土層,表面的冰花呈現出平滑的波浪狀,反射著螢火三號探測器發出的燈光。
“這是.水冰?”
目光從報告上的照片挪開,徐川饒有興趣的看向了附屬在圖片
沙發對面,常華祥院士笑著點了點頭,道:“沒錯,螢火三號探測器傳遞回來的數據已經證實了,水手號大峽谷的底部,至少在本次探測的堪德峽谷中存在大量的水冰資源。”
“而且從元素分析設備傳遞回來的數據來看,這些永久凍結在峽谷底部陰暗處的水冰資源是淡水。理論上來說可以直接開采應用。”
從元素分析儀和礦物光譜探測儀等各種安裝在螢火三號探測器上的設備來看,結果已經非常明顯了。
水手號大峽谷·堪德峽谷的底部,存在著大量的水冰資源。
這些水資源藏身于此前人類探測不到的峽谷底部,也躲過了太陽風的吹拂和溫度改變帶來的融化流動。
聞言,徐川饒有興趣的問道:“具體數量有多少有結果嗎?”
常華祥搖了搖頭,道:“堪德峽谷中的水冰資源分布不均勻,有些地方的含量比較大,有些地方含量較低,這些水冰資源具體有多少恐怕還要等完全掃描勘探過后才能確定。”
“不過從目前傳遞回來的數據進行簡單統計,本次探測的堪德峽谷中水冰資源大約在兩千萬立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