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年,就足以抵得上過去五六年的時間。
無論是英偉達推出的的bckwellultraai芯片,還是高通推出的自研全新oryon核心的驍龍8gen4,亦或者是蘋果推出的全新5g芯片,對于芯片和半導體領域來說,每一個對于往年的成品都堪稱是黑科技般的存在。
尤其是對于國內的半導體行業來說,更是如同降維打擊般的技術。
華威的麒麟芯片的確很強,海思的設計也很厲害,足以殺進高端領域了。
但對于華威來說,如何制造出5納米,3納米和2納米的芯片,才是最大的問題。
畢竟在那些不友好的西方利益集團的操控下,有能力生產3納米和2納米頂級芯片的晶圓代工廠,都拒絕接單,更是拒絕向他們提供低納米高性能的芯片。
不得不說,這一場國際固態電路峰會,各大半導體廠商展露出來的實力,的確強的有點夸張了。
不過慶幸的是,幸運女神是站在他們這邊的。
碳基芯片技術的突破,足夠改變這一切!
碳元素的導電性能要比硅元素更優秀,相比之下,碳基芯片能夠提供更高速的計算和更高的儲存容量。
而由碳納米管制備而成的碳基芯片,無論是在優越的性能上,還是更低的功耗特性上,都比硅基芯片更加的適合用于高速發展的科技領域。
更關鍵的是,這是一片空白的領域,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相對比硅基芯片來說,碳基芯片的上限會更高。
再加上后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碳基芯片的制造技術難度將會降低,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沒有任何懸念的說,在成品碳基芯片已經出現的今天,他們才真正的掌握著未來的信息領域!
腦海中的思考轉動著,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關掉了isscc國際固態電路峰會相關的報告后,他新建了一篇論文報告。
思忖了一會后,他敲響了鍵盤。
《基于高密集成碳納米管陣列的高性能碳基芯片!》
手指在鍵盤上敲擊了幾下,一個通俗易懂的標題悄然映入徐川的眼簾中。
看著屏幕上的論文標題,他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
既然需要他幫忙在半導體領域分擔一些壓力,正好他現在也有這個能力,不如順便借助這個機會更進一步的推動一下《探索》期刊的影響力好了!
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錯過《探索》期刊接下來最新一期的《探索·總刊》與《探索·材料》!
在ai學術小助手的幫助下,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將《基于高密集成碳納米管陣列的高性能碳基芯片!》論文編寫了出來。
相對比數學物理這種基礎學科的論文來說,這種有著成品和詳細實驗數據的偏向工業的論文要好寫太多太多了。
無論是論文本身,還是相關的實驗數據,都有完整的文件可以參考。
畢竟碳基芯片實驗室那邊可是真正的制備出來了每平方毫米集成一千萬顆晶體管,頻率高達為5.8ghz的成品芯片的。
只不過是將其整理出來,然后簡單的用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去描述碳基芯片的未來,這對于他來說,再簡單不過了。
要不是因為考慮到某些實驗數據或地方可能會涉及到一些保密的東西,寫這種論文的速度還可以更快一點。
讓小靈幫忙檢查了一遍后,徐川又完整的檢查了一遍這篇新鮮出爐的論文,確認沒有問題后,他將其與另一篇論文,《基于碳基半導體材料高密集成碳納米管陣列的方法》通過專用內網發給了《探索》的副總編歐陽稷。
前者刊登到《探索·總刊》上,后者則作為《探索·材料學》的開刊論文。
相信接下來一段時間,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會熱鬧,甚至瘋狂起來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