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地球上,要想搬運一顆直徑一公里的隕石,以目前人類的科技來說這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為它實在是太重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基巖隕石,實心狀態下,其質量也高達至少五千億噸以上。
不過如果是在太空中,想要運送這種級別的隕石,盡管難度大了一點,但方法還是有的。
早在2015年的時候,米國nasa宇航局就曾公開過一項名為“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的計劃。
即利用無人航天器從一顆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塊巨石,然后將其挪至月球附近供宇航員采樣研究。
雖然說這次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務最終被nasa宇航局放棄,但它卻設計了完整的“捕星”方案,并且規劃了需要花費的費用。
第一種則是如上述所說的在一顆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塊巨石。
而第二種方案則是整體捕捉一顆小行星,預算為12.5億美元。
當時nasa的副局長羅伯特·萊特富特當天在媒體發布會表示,nasa航天局將于2019年決定選擇哪顆小行星為目標,2020年12月發射無人航天器,2025年做到將小行星拖拽到月球或地球的軌道附近,并讓它保持相對穩定的軌道運行。
對于nasa宇航局來說,‘小行星重定向任務’不僅是為了測試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防御技術,還將開啟太空飛行的新時代,并檢驗新設計的宇航服在深太空環境中的性能。
理論上來說,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未來性’和‘價值’的任務。
不過隨著2015年后米國經濟的持續低迷,以及受到華國崛起的影響,這項計劃最終沒能夠實施。
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徐川所提出的捕獲隕石和小行星,用以撞擊火星制造磁場和大氣,至少在抓獲小行星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目光落在茶幾上的報告文件上,徐川向前傾身撿了起來,翻了文件,笑著解釋道。
“捕獲一顆小行星,并且將其運送到火星軌道上空這并不困難。至少對于我構思中的撞擊火星的要求來說完全可以做到。”
說著,他看向坐在對面的常華祥院士,笑著開口問道:“不知道常老您有沒有看過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電影。”
聽到這個問題,常華祥瞬間就反應了過來,有些訝異的問道:“你準備參考電影中的設定,建造那種體型龐大的行星發動機來推動操控隕石或小行星?”
徐川輕輕的點了點頭,笑道:“理論上來說,這的確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雖然說用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前往比鄰星這種想法不可能做到,即便是發動機具有強大的推力,地球的地殼不可能承受住如此夸張的推力。”
“但如果是運用在小質量的隕石或小行星上,卻是完全可行的。”
“小型化的聚變堆,完全足夠當做推動隕石運動偏離軌道的能源核心。理論上來說,只需要就算好軌道,讓小行星帶中的隕石偏離隕石帶朝著火星飛去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從技術角度上來考慮,這并不是很難。”
“唯一的難題就是如何剎車。”
“畢竟每一顆目標隕石和小行星都以極高的速度在宇宙太空中運動,考慮到它本身的速度、質量等各方面的問題,將它們恰到好處的‘相對剎停’在接近火星的太空中是一件需要精確計算的事情。”
沙發上,常華祥院士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道:“按照這種說法,搬運質量合適的隕石或小行星的確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要實現它,難度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