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比之下,無論是早些年投放的祝融號火星車,還是下蜀航天基地此前的無人探火行動,都有著豐富充足的登陸艙登陸火星的經驗。
對于第一次載人登火而言,穩定更加的重要。
而如果是要投放登陸艙的話,目前航天飛機所處的軌道還是太高了。他們需要調整瀚海號的軌道,將其降低到投放軌道上,以確保登陸艙的順利投放。
這對于體型遠比過去任何一艘航天器都要更加龐大的二代航天飛機來說,要想做到這一步,難度巨大。
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載人登火過程中最大的一次考驗。
當然,前提是排除在登火小隊登火后,留守的兩名宇航員對接轉移到另外一架同行的航天飛機上后,進行的二代機降落測試。
沒錯,這一次載人登火的實驗測試中有至關重要的一項就是測試二代機是否具備在火星上垂直起降的能力。
當然,這一項測試需要等待他們完成載人登火行動,并且將所有攜帶過來的實驗設備全都投放到火星上后再進行。
相對比現在的登火工作而言,那才是最為嚴峻的考驗。
不過這項測試是否成功都不影響宇航員的登火,就算是二代機出現意外墜落損毀在了火星上,他們也還有另外兩架一代航天飛機可以作為接應的航天器。
所以在整個載人登火工程中,最難的,是穩定的操控瀚海號進入投放軌道。
因為投放軌道要遠低于近地軌道,一旦出現失誤,他們可能會錯過投放節點,甚至是整個航天飛機直接墜落到火星上造成史上最嚴重的航天事故。
駕駛艙中,操控著航天飛機的桂海潮與唐勝杰兩人都全神貫注的緊盯著航天飛機的儀表盤,透過上面的指標和燈光感應著航天器的狀態與高度。
機艙的核心區域,在適配性的小型超算穩定的控制下,聚變堆輸出的功率已然超過了百分之六十五,還在不斷的攀升著。
氘氚等離子體產生的龐大能量源源不斷的朝著瀚海號底部和尾部部署的空天引擎輸去。
工質箱中,儲備著的海量液態氙氣在磁場的加速下不斷的噴出,轉變成龐大的動力,推動著航天飛機朝著指定的坐標飛去。
與此同時,航天飛機的投放艙中,已經穿好了火星宇航服的翟至剛看著和他站在一起的隊友們,深吸口氣,嚴肅而沉穩開口說道。
“都已經準備好了吧!”
回答他的,是一起登火的另外三位伙伴堅毅有力的聲音。
“準備好了!”
“那!出發!”
一聲有力的命令,從翟至剛的口中宣布而出。旋即,他帶頭朝著登火艙走去。
這一次登陸火星,四個人,兩臺登火艙,攜帶了各種物資與設備,他們將在火星上進行為期三天的科研考察活動,然后再返回太空。
伴隨著四名登火小隊的成員進入登陸艙,載人登火的征程已經進入了最為關鍵的時期。
早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對火星進行了全方面勘探的無人登火行動對這顆星球建立起來了全方面的坐標網絡。
而為了保障后續相關科研實驗能夠穩定的進行,瀚海號航天飛機在達到投放軌道的坐標點,將兩臺登火艙釋放出去后,就會立刻重新攀升回到近地軌道上。
一方面這樣做可以節省燃料和工質,即便是小型聚變堆提供的能源足夠他們使用甚至是揮霍,但高效率的氙推進工質數量可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中繼站接受和保持的登火小隊與地球的信號聯絡。
登火艙的艙門緩緩的閉上,分成兩隊的登火小隊各自進入了狹隘了許多的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