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座圓柱形的生命維持單元,是另一架和瀚海號航天飛機共同出發執行登火工程的一代機投放下來的設備。
在火星上,他們將進行為期三天,嚴格的來說,是兩天半,六十個小時的探測活動。
而要渡過這兩天半的‘漫長’時間,光靠兩座熒惑號登火艙能夠攜帶的物資與設備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這一次的載人登火,他們還準備了一座臨時性的生命維持單元,也可以說是維生艙。
這座由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聯合航天集團共同開發的生命維持單元,里面儲備了足夠四名宇航員使用整整五天時間的氧氣資源、水資源、食物、睡袋等各方面的物資與設備。
而且對于登火的四名宇航員來說,這其實是‘備用物資’。
沒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座生命維持單元是備用的。
真正供應四人渡過這兩天半時間的,是瀚海號航天飛機!
在完成所有的物資與科研設備投放,以及對接一代機轉移了留守在上面的桂海潮與唐勝杰兩人后,瀚海號航天飛機將在ai智能的操控下,測試性的降落到火星地表。
畢竟在設計的時候,部署有六臺小型空天發動機的二代機,理論上來說是具備在火星上起降能力的。
如果瀚海號降落一切順利,那么它才是四名宇航員真正的‘殖民艙’!
不過在那之前,他們還是得先檢查和展開這座小型的生命維持單元,以防萬一出現的意外情況。
駕駛著到火星車,江新林趕到了這座備用的生命維持單元面前。
下車,他沉穩的走了過去,先是圍繞著轉了一圈檢查了一下結構是否有損壞,確認沒有問題后打開了保護罩,露出了里面的開關。
伸手將里面的紅色按鈕使勁按了下去后,江新林緩緩的推后了兩步。
收縮成圓柱形的殖民艙上半部分的保護罩一片片的脫落,露出了里面的折疊著的火星居住艙。
目前的居住艙看上去就像是折疊起來的一張半圓形大餅,整體白色,有著弧形的支撐結構。
這是航天集團那邊設計的火星居住艙,在注入空氣就能迅速鼓起,變成一個類似于帳篷的結構,里面有著足夠容乃四個人同時休息的空間。
有些費力的將折疊著的火星居住艙拖出來后,江新林快速的對其進行了充氣展開工作。
利用殖民艙中攜帶的小型空氣壓縮器,直接從火星上收集稀薄的空氣,填充進居住艙。
這一過程雖然很是緩慢,但居住艙仍然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
一邊留意著居住艙的充氣情況,江新林一邊將殖民艙中的其他可以拆下來的物資拆解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上的重力雖然相對比地球來說要低不少,但穿著宇航服在上面活動卻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尤其是在宇航服增加了自身活動重量的情況之下,更不會出現在月球上隨便跑動一下就直接飛上天的情況。
這種較低重力但卻不影響宇航員外出活動的環境,相對比月球和太空來說,要舒服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甚至降落到火星上沒多久,江新林就感覺到自己長時間在太空中航行而積累的一些身體疲勞與問題得到了不小的緩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