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感染,可能會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漏洞和并不是最完美的防護措施導致的。
但共存并導致人體產生變異,這就相當讓人困惑了。
思索了好一會,徐川抬頭看向華科院的微生物專家陳文澤教授,開口問道。
“陳教授,在微生物學界,有沒有能夠大幅度影響或改造宿主的微生物、細菌或病毒?”
聽到這個問題,陳文澤教授略微思索了一下,回道:“我不知道徐院士您口中的大幅度到底是個什么標準。”
“不過微生物或寄生領域的確存在著一些能夠影響或改變宿主的生命體。”
“比如‘弓形蟲’通過分泌神經遞質(如多巴胺)來劫持宿主的神經系統,改變宿主的行為。”
“感染了感染弓形蟲的老鼠會表現出較低的恐懼反應,甚至對其他危險事物的反應也變得遲鈍。”
“或者是感染了‘銅綠假單胞菌’的秀麗隱桿線蟲會表現出增強的對信息素的反應,促進其與雄性線蟲的交配行為。”
“還有比較常見的‘螳螂’被‘鐵線蟲’寄生后會表現出趨光性與趨水性等等。”
“這些寄生蟲或寄生微生物的確能夠通過操縱代謝、精神控制、改變社會行為的方式來影響宿主。”
徐川點了點頭,繼續追問道:“那有沒有能夠在不影響宿主生命的情況下,大范圍改造宿主身體結構的?”
陳文澤:“您是說類似于火星微生物的這種?”
徐川點點頭,道:“對。”
聞言,陳文澤教授皺起了眉頭,思索了好一會才搖搖頭回道:“沒有,至少目前來說在地球上沒有發現。”
“即便是早些年在南極發現的南極納米古細菌,能夠吸收宿主的脂質,改變脂膜的結構,也做不到這種火星微生物的程度。”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好奇的看了過來,問道:“有什么問題嗎?”
徐川想了想,道:“按照你所說的,以及參考地球上生物的進化和不同種群之間的互相隔離來看,即便是四名航天員感染了這些微生物細菌,也不應該出現身體組織結構硅蛋白化的情況。”
“因為對于一種生物來說,在漫長的進化時間中,它們往往都會將自己進化到最適應周邊環境的形態。”
“比如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體,海洋中的魚類進化出了魚鰓、陸地上的動物進化出了氣肺、植物進化出了葉綠體等等。”
“雖然說的確會有不少寄生性生物,但這些寄生生物通常目的都是為了繁衍自己。”
“而感染了四名航天員的火星微生物,似乎并沒有這個目的。”
停頓了一下,他看向這位陳文澤教授,繼續道:“一般來,寄生侵入人體后會在組織器官內生長發育,并不斷地繁殖增多,直到宿主最終死亡,亦或者是宿主找到制衡的方法,進而共生。”
“然而從四名航天員的排泄物以及血液等各種檢查來看,他們體內的火星微生物,大概在兩天前達到了平衡的狀態,并沒有繼續大規模的繁衍下去。”
“另外,正如陳教授你所說,就算是寄生影響,微生物或細菌也幾乎不可能做到大范圍改造宿主的身體結構。
“但火星上的這些微生物,表現出來的特性幾乎與自然進化的方式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特征。”
聽到這,陳文澤教授快速的從辦公桌上拾起了一份從瀚海號航天飛機那邊傳遞回來的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