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徐川所說的,大概在兩天前,四名航天員體內的火星微生物指標達到了一個巔峰后,就幾乎再也沒有往上漲了。
這對于被微生物、細菌和病毒感染的宿主來說,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正常來說,寄生感染在宿主體內的微生物細菌會不停的消耗宿主體內的養分,不斷的繁衍壯大自己的族群。
除非是經過了成千上萬年的共同進化,比如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等細菌,才會出現共生的情況。
否則這些感染和寄生在人體內的火星微生物,只會像癌細胞一樣,在人體內它會不斷的增殖和轉移,最終導致宿主死亡。
“或許是已經達到了它們繁殖自限性最大種群數量?”
看著報告文件上的指標,陳文澤教授蹙眉開口道:“就像是鯨魚體內的癌細胞一樣,超腫瘤結構能夠抑制周圍正常細胞的癌變,從而制止鯨魚體內的癌細胞無限擴張。”
“或許這種火星微生物也有著這種特殊的機制?”
徐川點了點頭,道:“不排除這種可能。”
陳文澤教授看了過來,好奇的問道:“徐院士您有其他的推測或猜想?”
徐川:“的確有,不過這種想法可能比較的......”
想了想,他找到了個形容詞,繼續道:“可能比較的‘離譜’。”
“怎么說?”
思忖了一下,徐川繼續道:“如果考慮這種感染了航天員的火星微生物并非自然進化出來的呢?”
聽到這,辦公室中的幾人都驚詫的看了過來。
徐川深吸了口氣,繼續道:“一般來說,生物要進化出某一種功能,那么它勢必有這個需要,或者是需要外部環境逼迫它進化出這種能力。”
“而經過了這些火星微生物改造的航天員,在面對更加嚴酷的環境時,有著更明顯的抵抗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劉楊和江新林兩人,他們對于更低溫度的環境有著更強的適應性。”
“而這通常來說不應該出現在寄生細菌對宿主的影響上。”
“畢竟從來都沒有一種生命,會為了另一種生命而進化出一套能夠讓對方適應環境的機制。”
“這種進化機制理論上只會出現在本體上,而非影響宿主。”
“除非.....這種生命是被制造出來的。”
“就像是我們制造的‘病毒疫苗’一樣,通過刺激人類的免疫系統,來達到對外界病毒的抗性。”
“這種感染了航天員的火星微生物,給我的感覺有點像這個。”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