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奇特的繁衍后代的方式.....”
“有些像病毒。”
會議室中,華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陳云澤教授翻閱著從月球傳遞回來的實驗數據,沉吟著開口道。
對面,趙俊教授思忖了一下,道:“但它的繁衍速度并沒有傳統的病毒那么快,這并不是很符合生物繁衍后代的本性,感覺像是遺傳基因被編輯修飾過。”
說著,他抬頭看向坐在首位上的徐川,開口道:“徐院士之前的猜測,可能性又高了一分。”
翻看著手中的報告,徐川想了想,看向陳云澤和趙俊,開口問道:“這種硅蛋白單元結構,能夠無限的繁育下去嗎?”
聽到這個問題,趙俊微蹙著眉頭,道:“理論上來說如果是正常的生命形態,應該不存在能夠無限繁殖的繁育方式。”
“比如對于人類和動物來說,每個細胞的染色體末端都有一段叫做“端粒”的dna序列。”
“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染色體,防止遺傳物質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丟失或損壞。每當細胞分裂時,端粒會逐漸變短。”
“這種端粒縮短的現象就像一個生命的“倒計時器”,隨著每一次細胞分裂,端粒變得越來越短,最終細胞失去了分裂和修復的能力,進入衰老狀態或凋亡。”
“雖然說植物的端粒酶要特殊一些,其壽命有一些也遠超動物,但依舊有著限制。”
“除非是類似于癌細胞這種變異的產物,才能在條件的適合的情況下無限增殖。”
“但考慮發現這種a類火星菌的火星環境以及它與另外兩種微生物共生的狀態,理論上來說它應該也是有著‘壽命’限制的。”
“只不過目前來說我們還不了解而已。”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看向徐川,開口問道:“徐院士,關于這種a類火星菌的遺傳基因結構分析大概還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出來?”
徐川想了想,道:“后天,后天應該就能夠拿到完整的遺傳基因結構分析實驗數據。”
針對火星微生物細菌的研究以及四名航天員的治療研究都是以最緊急的方式進行處理的。
月華臺前哨科研站里面,各國的科研人員分成了兩個大組,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進行研究。
不過很多實驗都是需要時間才能出結果的,就比如詳細完整的a類火星菌的遺傳結構分析圖譜。
人類的基因組計劃從1990年開始,歷時13年,花費了4.37億米元和10年時間才完成草圖繪制。
雖然說這種微生物的結構要比人類簡單上百倍,但要完整的解析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針對性的治療感染或滅殺這些火星微生物細菌,是需要找到它的弱點的。
......
與此同時,另一邊。
數十萬公里之外的月華臺前哨科研站基地中。
剛回到自己的居住艙,還沒來得及喝一口水的康斯坦斯·米尼克就撞到了兩名月華臺前哨科研基地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