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細菌入侵航天員與月華臺科研基地的危機已經得到了完整的解決。
那么剩下的自然是在這次事件中的收獲。
拋開人類文明首次對外星生命的研究與實驗等等極具意義與價值的收獲外,徐川或者說一些有著遠見的學者還從這種火星枯石菌上看到了不少其他的東西。
比如如何去‘適應’茫茫太空和宇宙。
對于一個已經開始進行太空探索即將走向宇宙深空的文明來說,面對的困難可謂是他們在母星上發展的無數倍。
廣袤的時空、遙遠的距離、與母星截然不同的各種星球環境等等等等,都是行星文明進化成太空文明道路上的阻礙。
而對于絕大部分的文明來說,就比如地球上的生物,無論是人類也好,還是其他的動植物也好,其生命形態都會受限于地球上的環境限制。
重力、溫度、濕度、大氣、結構等等因素中的任何一種發生了改變,都會引起生物大滅絕事件。
就像地球歷史中,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弗拉斯階-法門階之間的f-f生物滅絕事件。
其原因就是因為地球上的溫度降低而導致生物大規模的死亡。
ff生物大滅絕是地球迄今以來的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該事件導致了約80%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滅絕。
尤其是那些對溫度變化適應能力差的物種,更是直接經歷了大尺度的滅絕。
而對于人類來說,盡管如今他們已經掌握了各種科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
但面對行星這種級別的龐然的大物來說,改造的手段實在是太有限了。
宇宙中的行星數量很多,但與地球高度類似的卻連九牛一毛都沒有。
如果真的想要踏出太陽系,走向宇宙,那么想辦法適應廣袤無垠的深空中的各種環境是必須的。
而理論上來說辦法只有兩種。
一種是改造行星環境,讓其變成另一顆類地球行星,供應人類居住。
而另一種,則是直接改造人類本身,讓其變得‘多樣化’或者是‘適應環境’的形態。
這兩條路都可以走,但需要點亮的科技樹卻完全不同。
前者是對外部環境的改造,就如同他之前思考的將火星改造成類地球環境的行星一樣,需要的是各種大工程,大手術。
而后者,制造火星枯石菌的文明已經給出了一個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向。
火星枯石菌的事情暫且先放在了一邊。
辦公室中,終于搞定這場‘意外’的徐川也總算是有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更喜歡也更擅長的事情了。
雖然說這種來自火星的微生物遺傳基因中隱藏著的秘密他挺感興趣的,但相對比之下,他還是更喜歡在數學物理這兩大領域去做點什么。
無論是和黎曼猜想相關的研究,還是crhpc機構那邊對各種暗物質粒子的探測,乃至給南大的學子們上上課。
隨著時間在忙碌中一天天過去,轉眼間就來到了十二月初。
坐在鄭海的副手,另外一名叫做杜安的副隊長開的專車上,徐川抵達了下屬航天基地。
今天已經是十月九號了,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明天開始,鄭海已經親自帶著安保團隊去瑞典那邊進行相關的排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