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上這一切都取決于量子比特的完整性,也就是說在量子比特的疊加態和量子信息丟失之前,它能夠運行多久。
這種過程稱為退相干,最終會限制計算機的運行時間。
超導量子比特是當今主要的量子比特模態,已經在完整性這一關鍵指標上取得了指數級的提升。
1999年時它的持續運行時間還不到一納秒,盡管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退相干也就是量子比特的疊加態和量子信息有了極大的進展,在2024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秒級。
但這仍然是一個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之所以這么難,便是因為量子比特的疊加態太過于敏感了。
它敏感到了什么程度呢,一堵混凝土墻中的那些可以衰敗的微量元素釋放的低水平但無害的背景輻射,都能夠干擾到現在的量子芯片中存儲的量子比特。
不僅僅如此,還有那些進入地球的宇宙射線,兩者足以引發量子比特的退相干。
而針對這個問題,在當初解決了強關聯電子體系理論框架的時候,他就通過強關聯電子體系理論框架中的拓撲超導體系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或者說理論。
那就是區別于常規超導材料的領域,應用于拓撲量子計算方向的材料的‘馬約拉納零模態’概念。
理論上來說,通過調控外磁場,可以實現有序的、密度和幾何形狀可調的渦旋結構,這為操縱和編織‘馬約拉納零模態’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材料平臺。
而四個馬約拉納零能模就可編織成一個拓撲量子比特,這種準粒子的編織操作是實現容錯拓撲量子計算的重要途徑,且它的穩定性是遠超其他的量子芯片的。
因為它直接避開了傳統量子超導—半導體界面這一復雜問題。
但理論僅僅是理論,現實中如何構建這種合適的拓撲量子材料,有著太多太多的麻煩。
比如所需特征離費米能級太遠,分布的能量范圍太大等等。
直到后面他解決了強關聯體系中拓撲物態的產生機制和特性,這才為構建這種合適的拓撲量子材料找到一種可行的理論。
只不過要將這份理論轉變成現實,依舊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
而川海材料研究所聯合華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創新研究院共同組成的科研小組研究的方向便是這個。
從2021年他給出完善的可行性理論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
五年的時間,終于有了突破。
......
ps:好像有點寫嗨了,不過時間有點來不及了,先發出來保全勤,我繼續寫,晚點還有一章。
另,求個月票~大佬們。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