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本輪撞擊產生的能量數值接近七十噸tnt的時候,幾乎所有高層領導代表的臉上都閃過了一抹駭然和陰沉。
通常來說,1現有導彈的常規戰斗部單彈頭通常不超過10噸tnt當量,如“戰斧”巡航導彈約450公斤裝藥,等效約0.5噸tnt。
單純的依賴動能沖擊就能堪比近七十噸tnt爆炸的能級,這差不多已經是常規炸彈的上限了。
比如沙俄研制的炸彈炸彈之父(foab),其爆炸當量在44噸tnt左右。
而米國研發的炸彈之母,爆炸當量更是只有11噸tnt級別。
70噸tnt爆炸當量的炮彈,它幾乎能夠直接摧毀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單體建筑或單體裝備。
即便是目前人類制造過的最大的福特級航空母艦,也無法證明硬抗一發。
1枚導彈攜帶10枚7噸tnt當量的常規彈頭,如重型鉆地彈幾乎能深入地下上百米的范圍,其穿透力與破壞力恐怖至極。
而且更關鍵的是,一枚重型鉆地彈的造價,通常過來說高達數百萬萬甚至是上千萬米金。
比如米國研發的gbu-57巨型鉆地彈,能夠穿透6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40米厚的山巖。
其造價高達360萬米金,而且還是一幾年尚未大規模貶值的米金。
但一枚400公斤重的鎢合金炮彈,單純的從炮彈本身來說,哪怕是按照純鎢的價格來計算,也不過是五六萬rmb左右而已。
即便是算上每一次發射鎢合金炮彈需要的費用,頂天了也不過是百萬rmb級別,廉價至極,性價比極其夸張。
不過相對比各國領導更重視的威力與破壞力來說,那些參與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會議的專家與學者,注意力則幾乎都集中在這次撞擊實驗的沖擊波牽引能力上。
按照第一輪的實驗撞擊數據計算,這一枚400公斤的鎢合金炮彈在撞擊到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后,產生的能級與沖擊波能級差不多接近4級地震。
這個數據幾乎完美符合會議報告中徐川的計算結果。
“不可思議!”
圓桌會議室中,一名來自日耳曼的地質學者在自己記錄會議紀要的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簡單的進行了一遍計算后,滿臉驚奇的看向了正在主持會議的那個人。
坐在他的身旁,普朗克航天研究所的亞歷山大·伊諾克教授側過身看了眼這位算得上是他的同僚(普朗克地質研究所的教授),有些好奇的問道。
“你計算這些東西做什么?”
盯著稿紙上的計算公式,這位來自普朗克地質研究所的羅斯金·勒斯教授咽了口唾沫,震撼的開口道。
“第一輪的撞擊實驗數據與他模擬計算的數據幾乎完全一致,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聽到這話,亞歷山大·伊諾克看了他一眼:“你在計算他的數據有沒有問題?”
問了一句話,也沒等對方回答,他就咧開嘴笑著說道:“伙計,我覺得你這是純粹的在浪費時間。”
“想要從數學計算上找到他的錯誤,這恐怕比你挖穿地球都要難。”
“對于他而言,計算這些東西恐怕比吃飯喝水都簡單。”
“數學界第一人的稱號可不是白喊的,他一個人干掉了整整四個千禧年難題,現在更是在進行數學大統一的研究。”
“如果說你想從數學上找到他的破綻,我勸你還是放棄吧,數學界都沒人做到過。”
搖了搖頭,亞歷山大·伊諾克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看向了圓桌會議室中央的那個人。
對于數學上的計算,他從來都不懷疑那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