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華國。
關注著《探索》期刊與鋰空氣電池消息的很顯然并不僅僅是國外的電池企業與能源相關的機構學者。
閩省閩東,寧德時代的總部大廈中。
寧德時代的董事長曾俞群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中,手中捏著一份新鮮出來才打印出來的報告文件。
盯著上面的信息看了好一會后,他才深深的嘆了口氣,像是自言自語的開口說了一句。
“果然還是比不過啊。”
報告上的消息正是《探索》期刊最新一期《探索·總刊》鋰空氣電池技術突破相關的信息。
想進入鋰空氣電池這個龐大市場的企業如過江之鯽一般繁多,專門做新能源創新的寧德時代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在這一領域他們投入的研發資金數量也不小。
2027年寧德時代上半年的營收是2762億軟妹幣,凈利潤508億。
而27年他們全年科研投入是318億,對鋰空氣電池實驗室的科研資金投入是整著102億,也就是說光鋰空氣電池就吃掉了他們全年科研資金的三分之一。
這還僅僅是2027年一年的投入,如果從鋰硫電池面世開始算起,寧德時代往鋰空氣電池項目中的投入差不多有400億整。
盡管如此龐大的投入的確給他們帶來了不少的專利和產品。
比如科研部門那邊設計了一種用固態電解質,可以替代了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液態電解液,可以降低電解液泄漏、高溫分解引發的燃燒爆炸隱患,提升鋰電池的性能安全等等。
然而在鋰空氣電池技術最為核心的正極材料上,他們的研究進展依舊不太如意。
現在那位徐院士率先攻克了這些難題,曾俞群心里除了感慨和嘆息外,反而有一絲整個人徹底放松了下來的情緒。
鋰空氣電池技術到底有多難突破他再清楚不過了,這是一個涉及材料化學、電化學、界面科學、工程學等多個尖端領域的深度融合的頂尖難題。
雖然突破這項技術的并非寧德時代,但他就好像是有種‘終于可以不用再往里面砸錢了’的感覺。
頂多后續像人工sei薄膜和鋰硫電池技術一樣,向那位徐院士購買專利授權和技術生產。
后者即便是投入再多,也總比這樣源源不斷往這個‘大坑’里面砸錢卻看不到多少希望的曙光更好。
這幾年寧德時代背靠和那位徐院士的合作,短短五年的時間營收翻了十倍都不止。
人工sei薄膜專利授權和鋰硫電池的技術生產都是最賺錢的生意。
辦公室中,助理輕聲的開口道:“畢竟是徐院士。”
辦公桌后面,曾俞群放下了手中的報告文件,感慨道:“是啊,畢竟是徐院士。”
感慨了一句,他看向自己的助理,開口道:“聯系一下徐院士的助理,看看能不能預約一個時間,就說我想過去拜訪一下徐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