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手套,用專用的軟膠鑷子將這枚不過大拇指指甲大小的‘光子時空晶體’從遠場晶格設備中取出來,放到了特制的器皿中。
在實驗室中柔和明亮的燈光照射下,它比鉆石還要閃耀。
這并非夸獎,而是事實。
那隱藏在晶體結構中的時空間隙與能夠以時間反射的方式近乎無限的折射與傳遞光波。
而更關鍵的是周期性重復拓撲紋理所帶來的折射率的周期性調制可以使這些時間反射和時間折射發生干涉,從而在動量中產生帶和帶隙。
光子時空晶體與光子晶體最大的不同便是光子晶體在時間上是固定的,能量守恒支配著大多數過程。
而在光子時空晶體中能量不守恒,因果關系決定了系統中的動態。光子時空晶體材料中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動量中存在帶隙。
時空間隙的指數增長是非共振的,它發生在與動量間隙相關的所有波矢量上,這為放大輻射提供了一條途徑,從調制中汲取能量。
簡單的來說,如果用光子晶體當做激光發射器的核心材料的話,那么它最初激發的激光波的能量強度是多高,那么發射出去的強度便是多大。
而光子時空晶體則不同,時空間隙與動能間隙的交織可以讓激光在小小的晶體結構中近乎無限的被放大。
當然,放大的指數取決于這枚光子時空晶體中的時空間隙與動能間隙的數量。
如果要形容的話,它就像是芯片上的晶體管一樣,數量越多,性能越強悍。
“真漂亮.....看起來就像是一件藝術品一樣。”
站在一旁,目光落在這顆光子時空晶體上,童圣福教授看了好一會才輕輕的發出了一聲感慨,似乎生怕自己的聲音過大而導致晶體結構崩潰一樣。
盡管他知道眼前這東西可能比鉆石都還要堅硬。
握著裝有光子時空晶體的徐川在聽到這句話后笑著搖搖頭,開口說道。
“用藝術品用來形容它也太掉價了,哪怕是《永樂大典》的浩瀚,哪怕是敦煌壁畫的輝煌,在它面前都相形見絀。”
它是科學的詩篇,是材料學的未來,是真正能夠重塑世界格局、開創無限可能的未來之門!”
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實驗室內回蕩,卻無人覺得夸張。
每個人都深知,傳統文化的瑰寶再璀璨,終究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浪花;而眼前這顆光子時空晶體,卻是開啟時空新紀元的鑰匙。
材料學的新時代,由它開啟。
站在一旁,龐天教授用力的點了點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對于徐川的話語他完全認同。
毫無疑問,光子時空晶體材料的突破不僅代表著華國在基礎材料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更意味著人類在探索時空本質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這條道路所通向的未來,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廣闊深遠。
因為它意味著人類已然它突破了現有材料學的限制,開始利用最底層的物理學規律來制造全新的材料。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同樣不僅僅是材料學的偉大突破,更是人類文明學會如何掌握與利用底層的基礎規律。
盡管這僅僅是皮毛中皮毛,微淺到如同小孩學童歌一般咿咿呀呀。
但它的偉岸卻是過去的人類從未見過乃至從未想象過的。
......
制造光子時空晶體材料很難,但想要檢測它是否真的如徐川所說的一般,具有時間反射的能力卻很簡單。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表面形貌與幾何結構測量。
這一步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就足夠了,光子時空晶體的納米結構的晶格常數與空間周期在整個樣品區域,尤其是有效光學區域內會保持高度一致。
確認沒有晶格缺陷,如位錯、空位等問題就足夠驗證它的幾何結構完美無瑕。
而驗證“時間晶體”部分的關鍵部分,即評估其動態調制能力則需要用到高速光電探測器、高速示波器、頻譜分析儀、超快光學測量器等設備。
雖然驗證的過程復雜無比,需要測量的各項參數的高達近兩位數。
比如調制信號的保真度與同步性、動態折射率變化的標準、動量空間帶隙的觀察等等。
不過相對比制造它來說,驗證的過程要簡單實在太多了。
經過復雜的準備以及耐心的等待,實驗結果終于在所有人的翹首以盼之下出來了。
“時空間隙與動能間隙的幾何參數與設計值的偏差需在加工誤差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