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在面前金燦燦的小麥試驗田上,華農大學的劉成益教授的臉上滿是感慨。
和婁成濟教授不同的是,他這已經是第三次來月球了。
早在當初月球生物圈工程成立,開始施工的時候他就曾跟隨著施工團隊一起來到過這里。
不僅如此,月面生物圈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還參考了他提出的不少意見和方案。
比如建立基于昆蟲的有機廢物閉環,除了微生物分解,可以專門飼養黑水虻或黃粉蟲等昆蟲。
在施工時,將它們的飼養設施直接連接到廚余垃圾收集系統。而這些昆蟲能高效地將有機垃圾轉化為自身生物質,高蛋白蟲體,可作為動物飼料或人類食物,以及蟲糞與優質有機肥料。
這樣,一個“廚余垃圾→昆蟲蛋白/肥料→動植物生產”的高效閉環就在生物圈內部形成了。
比如在施工的時候,構建多層次、高冗余的微生物驅動型物質循環系統。
要知道,任何封閉生態系統的基石都是元素的循環,如碳、氮、氧、水等等構成。在地球上,這由龐大的微生物群落驅動。
但月球環境中,缺乏天然的微生物庫,必須人工引入并精心設計。
而分階段、分模塊引入微生物群落,按照生態位的優先級進行分階段施工可以有效的應對月球惡劣的生態環境。
如在施工時,將這些菌種分別培養并儲存在不同的生物反應器或冷藏庫中。
一旦監測到某種菌群功能衰退或崩潰,可以立即啟動備份菌種進行補充,防止整個物質循環鏈條斷裂等等。
而如今,這些建議和方案都已經落實在了面前的生態圈中,引領著‘月面生物圈’在這片荒涼孤寂的土壤中扎下了堅實的根系。
“話說,月面生物圈工程結束后,老劉你準備去哪里?”
正當劉成益感慨著的時候,耳邊婁成濟的詢問聲好奇的傳了過來。
聽到這個問題,劉成益教授認真的想了想,旋即開口道:“我準備先回地球陪陪老婆,看看小孫子。”
說到這,他的臉上下意識的露出了一抹笑容。
不知不覺間,這一次來月球已經半年多的時間了,而他的小孫子也已經出生了。
雖然有些遺憾沒能在小孫子出生的時候第一時間見一面,但劉成益并不后悔。
親眼見證月面生物圈工程從當初的一粒種子繁衍成一片共生的雨林,成為了星球環境改造計劃、以及星際生物多樣性研究中,一部無可替代的‘生命圖譜’洋溢在他心中的自豪感,是足夠回憶一輩子的榮譽!
聽到劉成益教授的回答,婁成濟眼眸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快速的恭喜道:“喜得麟孫,頤養天年,老劉你人生這可真讓人羨慕啊!”
“哈哈哈哈。”
劉成益哈哈笑了笑,開口道:“你呢?是準備繼續在月球這邊做研究,還是一起回地球?”
聞言,婁成濟教授思索了一下,回道:“先回地球調養一下身體吧,我聽說火星地球化的磁場改造工程結束后,到時候火星上也會建造類似的生物圈基地,我準備申請去火星看看。”
聽到這話,劉成益教授有些訝異的看了過來:“去火星?”
“嗯。”
劉成益感慨著開口道:“那這可是個艱苦的任務啊,建造初期時候的環境會比這里更加惡劣,長時間處在低重力的狀態下,不止會對骨骼和器官造成負荷,對心理造成的壓力也不小。”
“而且去了火星,想要回地球可沒有現在從月球回地球那么簡單。畢竟那可是有著上億公里的距離。”
他參與過月面生物圈的施工建設,了解這種開發外星球的初期會有多么的辛苦。
就像他當初剛來的時候,睡覺都是六個人共用一間基地宿舍的。
每天的工作都要穿戴好宇航服,然后坐月球車奔波好幾公里,下班后又得趕回去。
這一狀況直到后面連接月華臺·前哨科研基地與月面生物圈工程基地的全密閉廊橋建造起來后才好一點。
雖然每天上下班依舊要跑好幾公里,但至少不用穿那笨重無比,每次穿戴和脫下都要花費十幾分鐘時間的宇航服了。
至于更后面,在月球生物圈全面建成后,這邊就有了他們居住的宿舍就方便多了,也輕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