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孫傳庭與魏藻德的立場卻截然不同。孫傳庭痛恨的是韃子,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認為這些韃子是朝廷的敵人,他們的入侵和掠奪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孫傳庭一直致力于抵御韃子的侵略,保衛國家的疆土。
這種立場上的差異使得孫傳庭對魏藻德的建議感到憤怒和不滿。他認為魏藻德是在為韃子辯護,為他們開脫罪責。孫傳庭堅信,只有通過堅決打擊韃子,才能保護朝廷的安全和穩定。
盡管孫傳庭對魏藻德的建議感到憤怒,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盲目地采取行動。他需要冷靜思考,權衡利弊。他決定與其他官員商討,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后再做出決策。
在與其他官員的討論中,孫傳庭發現大家對于如何應對韃子的威脅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應該采取強硬的手段,直接打擊韃子;而另一些人則主張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避免戰爭的發生。
經過深思熟慮,孫傳庭最終決定采取一種更加靈活的策略。他決定一方面加強邊防力量,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以應對可能的韃子入侵;另一方面,他也決定通過外交手段與韃子進行談判,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可能性。
孫傳庭明白,只有通過綜合運用軍事和外交手段,才能更好地保護朝廷的安全和穩定。他決心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他都會堅守自己的立場,為國家的繁榮和安寧而奮斗。
魏藻德和孫傳庭的目光緊緊地鎖定在崇禎皇帝的身上,他們知道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這個年輕的皇帝手中。這件事情對于朝廷來說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它關乎到整個國家的命運和民眾的安危。
首先,如果讓外面的人知道了朝廷與韃子勾結去對付李宇,那么百姓們肯定會對朝廷失去信任,甚至會轉而投靠李宇。這樣一來,朝廷將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民眾的背離將使朝廷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甚至有傾覆的風險。
其次,如果任由李宇攻打韃子,他將會壯大自己的勢力,到時候朝廷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李宇的勢力擴張將對朝廷構成嚴重的威脅,朝廷將無法有效地控制局勢,甚至可能被李宇所取代。
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崇禎皇帝感到十分糾結。他知道,無論做出怎樣的決定,都將帶來不可預測的后果。他需要權衡各種利弊,謹慎地思考每一個可能的結果。
魏藻德和孫傳庭也深知這一點,他們不敢輕易發表意見,只是默默地等待著崇禎皇帝的決策。他們明白,這個決定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朝廷的命運,甚至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崇禎皇帝沉思良久,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決定與韃子合作,共同對抗李宇的威脅。雖然這個決定可能會引起外界的質疑和不滿,但崇禎皇帝相信這是維護朝廷穩定和民眾利益的最佳選擇。
然而,這個決定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一些大臣和官員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樣的合作是對韃子的妥協和背叛。他們擔心這種合作會導致朝廷的聲譽受損,甚至引發更大的危機。
崇禎皇帝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他決心通過與韃子的合作來保護朝廷的利益和民眾的安全,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次合作能夠改善朝廷與韃子之間的關系,實現和平共處的目標。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