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聽了,心中大喜,便對魏藻德說道:“愛卿,現在是北伐的最佳時機了。我們應該立即出兵,攻打韃子。”
魏藻德卻搖了搖頭,說道:“陛下,此時還不是最佳時機。”
“為何?”崇禎皇帝問道。
“陛下,雖然牛二和豪格之間的戰爭非常慘烈,但是他們并沒有完全失去戰斗力。如果我們此時北伐,他們一定會拼死抵抗,我們也會損失慘重。”魏藻德說道。
崇禎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便問道:“那依愛卿之見,何時北伐為宜?”
魏藻德想了想,說道:“陛下,我們應該等待時機,等牛二和豪格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他們雙方都無法再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再出兵北伐,必能一舉成功。”
崇禎皇帝聽了,點了點頭,說道:“好吧,那就依愛卿之言。”
于是,崇禎皇帝便下令讓軍隊暫時待命,等待時機成熟再出兵北伐。
陛下,以臣之見,我們當前的心腹大患是韃子。李宇雖然勢力較為強大,但他迄今為止并未主動進攻過朝廷,對朝廷也算是尊重。只是因為李宇崛起速度較快,才讓朝廷對他心生忌憚。然而,像吳三桂、耿精忠這些人,又何嘗不是朝廷的威脅呢?
因此,臣認為,朝廷對李宇的勢力不應像對待韃子一樣,把他們當成敵人。李宇將軍的勢力強大,我們可以拉攏他,將他收編,為我所用。如此一來,朝廷便可不費一兵一卒,化解這一心頭大患。
孫傳庭見崇禎和魏藻德之間越說越離譜,便打斷了他們的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知道,朝廷現在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必須采取靈活的策略,才能保住大明的江山。他也知道,崇禎皇帝性格剛烈,不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議。但是,他作為一名忠臣,必須直言進諫,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
崇禎皇帝聽了孫傳庭的話,心中有些不悅。他覺得孫傳庭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是在為李宇說好話。他看了看孫傳庭,說道:“孫愛卿,你說的這些話,朕都已經聽過了。你說李宇沒有進攻過朝廷,那他為什么要占領金陵等地?”
孫傳庭說道:“陛下,這些事情,臣也有所耳聞。但是,臣認為,這些事情并不能說明李宇就是朝廷的敵人。他占領金陵等地,也許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民。他勾結軍閥,也許是為了對付朝廷,也許是為了對付韃子。他和韃子眉來眼去,也許是為了尋求支持,也許是為了麻痹朝廷。這些事情,都還有待查證。陛下,您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就斷定李宇是朝廷的敵人。您應該深入了解他的用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