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如果我們的朝廷在這個時候選擇派兵援助鄭龍,那無疑是對鄭龍的行為給予了默認和支持。這樣的決策,會讓廣大的百姓如何看待我們?他們會認為朝廷支持背叛,支持與倭寇的勾結。”
他的聲音逐漸提高:“這樣的決策,不僅不能為朝廷贏得民心,反而會讓百姓對我們失去信任,對朝廷產生離心離德的情緒。長此以往,朝廷的權威和地位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孫傳庭看著面前的崇禎,眼神中充滿了擔憂:“陛下,為了朝廷的長遠利益,為了百姓的安危,我希望您能夠三思而后行,不要輕易地做出支持鄭龍的決策。這樣做,真的是得不償失。”
孫傳庭,一個堅定的反對者,堅決反對朝廷介入李宇和鄭龍之間的斗爭。他認為,朝廷應該保持中立,讓這兩個勢力自行解決紛爭。
鄭龍,一個在偏遠地方稱王稱霸的人物,他并不尊重朝廷的權威,也不聽從朝廷的指令。他的行為,無疑是對朝廷的挑戰,但他的實力,也讓朝廷不敢輕易對他動手。
而李宇,他的實力也足以威脅到朝廷。他的存在,對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但朝廷也不能輕易對他動手,因為他的實力,足以讓朝廷付出巨大的代價。
對朝廷來說,最有利的策略,就是讓李宇和鄭龍雙方互相爭斗,互相消耗。這樣,朝廷就可以坐山觀虎斗,等待時機,一舉拿下這兩個威脅。
然而,如果朝廷選擇介入,那么情況就會完全不同。李宇,他會把重兵放在對付朝廷上面。那個時候,朝廷就會被卷入這場旋渦,可能會陷入無法脫身的境地。
因此,孫傳庭堅決反對朝廷介入李宇和鄭龍之間的斗爭。他認為,朝廷應該保持中立,讓這兩個勢力自行解決紛爭。這樣,朝廷才能保持自身的穩定,才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那個時代,鄭龍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人們的道德底線。他不僅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還與倭寇勾結,嚴重損害了大明百姓的利益。他的行徑,無疑是對國家的背叛,對人民的背叛。這樣的行為,讓人無法容忍。
孫傳庭,作為一名忠誠的大明子民,對鄭龍的行為感到深深的厭惡。他打心眼里看不起這樣的人,認為他們是國家的敗類,是人民的公敵。他對鄭龍的恨意,如同熊熊烈火,燃燒在他的心中。
而對于李宇,孫傳庭的態度則完全不同。他希望李宇能夠將鄭龍消滅掉,無論李宇是否對朝廷有威脅。在他看來,只要能夠消滅鄭龍,就是對國家的貢獻,就是對人民的貢獻。他甚至愿意為此付出一切代價。
孫傳庭的這種態度,無疑反映出他對鄭龍的深深厭惡,也反映出他對國家的深深熱愛。他愿意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深深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