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十來天里。
易飛和鄭韻去了每個分公司或工廠。
麗飛公司在擴張之前,首先得把現在的公司正常運做起來。
他們向負責人系統傳達了公司重新定位的管理思想,對生產設備、研發設備進行調研,準備升級改造,確定公司的研發、生產、質檢、銷售、售后的全新理念。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至少得讓分公司的領導領會麗飛的文化、把公司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易飛的目的很明確。
就是充分利用外資還沒有涌向華夏的這幾年時間,把麗飛公司各個分公司都打造成有獨立研發能力、生產能力、銷售網絡的現代化企業。
九四年以后,匯率調整,大批外資進入華夏市場。
麗飛公司才能在各個領域具備競爭力。
這也是他接受媽媽的投資,對麗飛公司未來計劃的項目匆匆上馬的原因。
未來幾年,正是企業發展的機會。
九四年以后,才是國內企業接受真正考驗的時候。
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迎來抉擇的時刻。
九四年以后的幾年,不知道多少華夏品牌被外資不懷好意的通過合資、購買再束之高閣,最后消失。
不要以為外資進入華夏,是幫助華夏發展的。
很多企業、個人吃著華夏飯,還砸華夏的鍋。
千方百計的阻礙華夏民族工業的發展。
易飛也想著這幾年多賺錢,看能否能收購一些品牌。
幾年后,事實證明,他想錯了。
就算麗飛公司出更多的錢,人家也不賣給他。
當地領導也不同意。
因為麗飛公司本身最多算合資企業,錢沒有外資的香。
真他么的是日了狗了。
外資低價收購了這些品牌,利用這些品牌的銷售渠道銷售自己的產品,對這些品牌進行雪藏或打壓,不進地任何投資,還無端提價,借機推廣自己的品牌產品。
當自己的銷售渠道完善后。
就完全拋棄這些國內品牌。
甚至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國內企業。
可是,想東山再起就太難了。
控制國內市場后,就找各種借口提價或變相提價,以謀取高額利潤。
問題的關鍵在于。
很多品牌當初是被動合資的。
很多人認為國外的月亮都比華夏圓。
把所有目前的運營的公司全總調整完畢后。
鄭韻說道:“小易總,這次公司可要投入不少的錢,可那幾個承包的廠只有五年承包期,改造工廠環境我們已經花了不少錢,如果到時候不承包給我們,不是虧了。”
投資別的分公司、研發中心,她沒意見。
她知道小易總的雄心壯志,反正他現在也有錢。
可是在那幾個承包工廠上投資這么大,她覺得不妥。
將來不給承包是一個原因。
她也能猜到,這些承包的工廠也有那些廠領導的暗股。
每個廠再投入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那還不如建個新廠算了。
那些廠領導的暗股,可不包括麗飛公司對現有廠房的改建和設備的升級。
“不承包就不承包唄。”
易飛無所謂地說:“五年后,我們有人、有經驗、有技術、有市場,不承包我們就建新廠,怕啥,你不用擔心公司沒錢,我保證麗飛公司絕不會資金鏈斷裂。”
他明白鄭韻的意思。
五年后,下崗潮來臨,國營企業的效益越來越差。
有的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這些承包廠的人會不跟著麗飛公司,回到原單位去?
回原單位等著下崗?
估計沒這樣的傻子。
真不給承包,也不改制的話。
好辦啊,帶著人、技術到外地建廠,還能額外要點優惠條件。
那時候,關副府長就是關府長了。
估計他絕不會同意。
他要繼續承包給自己,自己還不干呢。
那只能改制,讓麗飛公司收購這些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