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飛說道:“我近期注冊了一個電子公司,旨在研究開發電子技術,現在很多人認為生產不如買,有些民營公司也正這樣做,兩位領導也知道我有門路,如果我引進國外先進的電子儀器,很快就能賺一大筆錢,可我還是注冊了一個電子公司,要自己研發電子產品,這需要一個長期投資,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許需要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因為我在想,外國人靠不住,他們不賣給我們了怎么辦?這不是杞人憂天,外國人靠得住,就沒有華夏上百年的屈辱史了。所以,我得拼命的賺錢,拼命的花錢,為什么?因為我熱愛我們這片土地,熱愛我們國家。”
這話不算忽悠,是他真實的想法。
他也把這些話給許昌國院長和季鋼楊,最后才確定成立費萊電子公司。
華夏八十年代前期,電子技術發展還是挺不錯的。
至少不比絕大部分的國家弱。
可是正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一味推廣“造不如買”的理論,電子行業的幾個著名企業為了一己之私,更是發楊這種理論。
結果造成很多項目下馬,事實證明,三十年后,華夏電子行業一直被外國卡脖子。
那些宣楊這種理論的企業也沒活到那個時候。
但那批人真的該死。
易飛這一席話讓在坐的各位都深受感動。
包元毅都要站起來向易飛鞠躬。
現在的社會,能這么想的人真不多了。
尤其易飛才十六歲。
這才是華夏的脊梁。
難怪關副府府長說,臨東將因為易飛而不同。
包元毅甚至覺得華夏也將因為這少年而不同。
他也知道,帝都很著名的幾家企業思路正和易飛相反。
他們鼓吹花大錢研發,還不一定能研發出來,不如買國外現成的。
這種目光短淺的言論還挺有市場。
好像有不少的項目就因為相信這種言論擱淺了。
這種事就包括易飛所說的電子產品的領域。
雷軍說道:“易飛,正是我和老包了解秋城,又從關副府長那里了解了你,才會來找你們合作,這些年,我們也認識一些有錢人,認識一些古董愛好者,可真正有家國情懷的卻沒有遇到過,你現在有點為難,是因為資金嗎?”
趙秋城酷愛收藏。
易飛要來的那些古董,不用說都是為他要的。
可看易飛的意思,似乎對他提的合作并沒有多大興趣,而且很為難的樣子。
他講了這些話,雷軍能聽出來,易飛的意思是,他更愿意把資金放在經濟、科技發展上。
這也無可后非。
收藏畢竟是一個可有可無的。
國家經濟、科技發展了,才是強國之本。
“也不全是資金問題吧,畢竟我能掙些錢,還有一個有錢的媽媽。”
易飛說道:“我搞農業也好,搞電器也罷,都是正大光明的生意,說我賺黑心錢還是說我推動了臨東經濟發展都無所謂,可是做古董生意……”.
他沒有說下去。
他和小哥小打小鬧,是因為小哥喜歡收藏。
去撿個漏,偶爾買上一兩件,其實都不帶考慮價值的。
更不是為了賺錢。
只要覺得稀罕就買下來。
小哥喜歡收藏,并不著迷。
麗麗喜歡收集錢幣、郵票,說起來也不著迷。
能找到就找,找不到、買不到也不強求。
和雷軍、包元毅合作,正兒八經的做古董生意,易飛還真有顧慮。
易飛的心目中,做古董生意的或多或少總要違規。
不說別的。
如果有人找上你,拿出一件古董,你明明知道這是從地里刨出來的,你說買還是不買?
舉報還是不舉報?
這都是個大難題。
你買了,就有銷贓的嫌疑,你舉報,未來十年,這玩意特別囂張,你舉報得完嗎?
總不能整天和這些玩意斗來斗去吧。
怕是不怕,可是太耽誤時間。
再說,文物和古董如何界定。
易飛以前也在網上看到過一些文物和古董的區別,然而,他還是說不清哪些算文物,哪些算古董。
他講了這么多。
就是想說他的投資很大,不想做什么古董生意。
好像雷軍和包元毅沒懂他的意思。.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