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沈陽。
羊馬城1兩側的搭材作2剛撤去不久,城墻上殘留的插竿洞眼被工匠用大泥匆匆封住。
羊馬城周圍布置著密集不規則的鹿腳3,羊馬城與夯土包磚的主城,以及城墻外的團樓硬樓4,共同構筑出沈陽外圍堅固的防御工事。
遼東經略從宣武將軍身上得到啟發,駐留京師期間,以罷官相威脅5,死磨硬泡,順利從萬歷內帑中敲到了八十萬兩,返回遼東。
三個月下來,熊經略不辭辛苦,親自督促士兵建造戰車、火器,疏浚城壕,加固城墻,在遼東作長期守御之計。
駐守遼沈的一部分將官,并不支持熊廷弼。
相比經常拖欠糧餉的大明,后金對這些人的吸引力更大。
李如柏畏罪自裁后,遼鎮群蟲無首。
朝廷一番考量后,命錦衣衛指揮使李如楨接替遼東總兵職位。
李如楨此人,比他哥哥李如柏更加不堪。
在原本歷史上,李如楨總兵沈陽,坐視開原鐵嶺淪陷,上萬軍民被后金兵屠殺。
熊廷弼經略遼東后,以十不堪之罪,將李如楨罷官,天啟年間下獄論死。
崇禎四年,少年天子意識到遼鎮的厲害,不得不判李如楨免死充軍,相當于無罪釋放。
劉招孫的穿越讓歷史發生了偏移,開原鐵嶺沒有被后金攻陷,李如楨繼續當他的總兵。
由于開原崛起,遼鎮與朝廷的矛盾,也更為激烈,加速了部分遼鎮將領投靠后金的進程。
在劉招孫的影響下,熊廷弼對遼鎮徹底失去信任。
這次帶回的八十萬內帑,領略大人只拿出十萬兩給遼鎮,剩余用作遼沈防御工事的修建。
熊蠻子這樣做,相當于壞了遼鎮規矩,在李如楨、丁碧等人的運作下,無數言官御史起來彈劾遼東經略。
給事中姚宗文上疏說“遼事日困”,皆因熊廷弼“廢群策而雄獨智”,攻擊熊廷弼剛愎自用。
魏應嘉,御史張至發則彈劾熊廷弼“出關數月,漫無計劃”,志大才疏,只知道用“尚方寶劍逞志作威”,他還指出,熊廷弼有貪墨遼餉之嫌。
御史馮三元更厲害,列出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在遼東濫殺遼鎮,“以殺為威”,導致遼東人心不附,如今“遼事已壞,乃欲卸擔而去之”,簡直是無君無臣,馮三元建議萬歷,將此亂臣賊子逮拿治罪,以儆效尤。
諸多官員中,只有給事中楊漣的觀點比較折中,認為熊廷弼這幾個月在遼東功過參半,他指出
“議經略熊廷弼者終難抹殺其功,憐經略者亦難掩其咎。”6
這三個多月來,熊廷弼每隔幾日,都要給皇帝上疏自辯,和這些言官御史們對罵。
努爾哈赤大軍壓境,遼鎮無所事事,言官御史背后捅刀子。
就連遼沈居民,在聽聞奴賊將至,也個個面露喜色,像是在迎接王師歸來。7
城中遍布奸細,殺之不絕。
內外交困,熊廷弼早已心力憔悴。
如果不是皇上知遇之恩,一直全力支持,如果不是真名士還在開原苦撐,熊廷弼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才兼文武無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