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襄王朱翊銘在襄陽加固工事,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對于朱翊銘如此草率的行為,監軍張克儉、推官鄺曰廣等以為不可,奈何襄王不聽。章東派出的奸細,得以滲透入襄樊兩城,在關鍵時刻與齊軍里應外合,一舉攻破襄城。
弘光四年1630年四月上旬,齊國三大兵團圍攻襄陽府,參將米千春、監軍張克儉出城奮戰,米千春戰死。
朱翊銘令樊城、谷城各軍撤退,全力守襄陽,并引水注入護城河,沿河排列大炮,兵士環城守衛。
后來史書評價此次決定南明命運的襄陽之戰,南明將士的陣亡,襄王朱翊銘罪責難逃。
四月十五日,襄城外圍的樊城、谷城、宜城等地相繼淪陷,只余襄陽一座孤城。
齊軍兵臨城下,朱翊銘親自督率監軍兵備副使張克儉、推官鄺曰廣、知縣李大覺、游擊黎安民出城迎戰。
明軍再次戰敗,死傷慘重。
次日,明軍驅趕百姓登城,投擲滾木擂石抵擋齊軍蟻附攻城,第一兵團工兵在襄陽東門筑起土城,炮兵將火炮推上土墻,向城頭猛烈轟擊,百姓傷亡慘重,不忍目睹。
齊軍又在漢江筑起江堤,用城西閘門積累江水,派兵守住城東水口,江水倒灌襄陽城。
洪水呼嘯而至,齊明雙方鏖戰很久,明軍突遭洪水侵襲,瞬間崩潰,齊軍騎兵乘勢掩殺,明軍紛紛向城外奔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敵人殺死,傷亡慘重。
四月十七日,日暮時分,襄王退守甕城,與張克儉等率殘兵分陴城墻上凹凸形的小墻固守。監司高出等翻城墻逃走,明軍徹底崩潰。
齊軍趁機發動猛攻,襄王督率軍士持盾牌大戰,又敗。
當夜,襄陽更樓起火,齊軍從小西門殺入甕城,襄陽失陷。
朱翊銘見大勢已去,無法挽回,遣散家奴,佩劍、印,自縊而死,監軍張克儉、襄陽知縣李大覺也跟著自殺。仆人王世明撫尸大哭,放火自焚而死。
此事傳到南直隸,弘光帝聞訊震悼,命有司備葬,謚襄王為忠,史稱襄忠王。
自此,持續近四個月的襄陽之戰終于結束,武定皇帝和他的將士們,牢固占據山西以東,合肥以西,庫頁島以南,荊州以北的大片區域。
五月初五日,齊軍繞開淮河防線,飲馬長江,威逼武昌府。
湖北省內八府一衛之地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襄陽府、荊州府、鄖陽府和施州衛,除武昌、漢陽外,其余州縣望風而降。
此時,天氣漸漸燥熱,山東、遼東等地戰兵水土不服,多有疫病發生,軍士疲憊,不堪再戰,太上皇遂令部下稍事休整,充分消化襄陽之戰的戰果。
軍隊作戰雖然暫時停止,民政商業的戰斗卻剛剛打響。
打土豪分田地的傳統項目,在均州、襄陽、隨州、黃州等地有條不紊的展開。
湖北各地分到田地的佃農、漁民,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各地青壯踴躍參軍,上百萬農民加入大齊農會,以求捍衛齊朝田畝制度和這個新生政權。
五月十五日,太上皇的行鸞由靜樂宮移至襄王宮。
正統元年,明仁宗朱高熾的五子朱瞻墡由湘王改封為襄王,就藩的地方由長沙遷至襄陽。
朱瞻墡來襄陽任襄王之前,襄陽已為他營建了一座輝煌氣派的襄王府,占地約60畝,正廳、后堂、大門、儀門和左右榜房一應俱全,乃襄陽城中最氣派的建筑,
劉招孫前世讀書的時候,曾游歷襄陽府,氣派華麗的王府已被李自成付之一炬,留給四百多年后人們的,只有王府門前那道照壁,也就是著名的綠影壁。
因為穿越者的到來,襄陽府被完整保留下來。
而那個曾經占據襄陽將其改名為襄京,并在此建立政權,離開時將其付之一炬的李自成,在這個位面上,卻成了襄陽府的守護者,至少是武定皇帝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