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日,漢城景福宮思政殿。
景福宮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王宮得名于詩經中“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中“景福”二字。
此時此刻,李氏朝鮮第十六代國王李倧,身著五爪緋黃龍袍,托著下巴凝視兩班大臣,因為身心憔悴瘦骨嶙峋,王座之上的李倧望之不似人君,更像是只猴子。
依照大齊規制,朝鮮國王爵位為郡王級別的藩王,按禮制,其爵位是要低于親王,并且服飾也不同于同級別的皇室郡王。
藩國國王身穿五爪黃龍袍,與大齊皇帝分庭抗禮,實屬僭越。不過考慮到朝鮮軍隊曾跨過鴨綠江攻打大齊,一路屠戮到沈陽,圍著齊國陪都打了小半年,眼前這點僭越實在算不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李倧現在惶惶如喪家之犬,也沒心思在乎自己僭越不僭越。
此時朝鮮八道已有兩道被齊軍占領,九月中旬,武定皇帝率大軍傾巢而出,大軍壓境,威逼朝鮮,開戰前,齊軍向黃海道、京畿道發出了檄文,在列舉朝鮮國王背約棄盟,種種不端后,齊國太上皇揚言要蕩平朝鮮,仿照漢武帝故事,在朝鮮八道設立州縣,將其徹底納入大齊疆域。
朝鮮君臣接到檄文后,無不惶恐至極,因為大齊太上皇在檄文中提出,他不僅要占領王京漢城,而且要懲治元兇李倧和李舜義,為被屠戮的大齊寬甸百姓報仇。
李倧自知不是齊軍對手,齊軍一支偏師便將朝鮮打得沒有還手之力,何況對方現在全軍出動,可謂泰山壓頂。
大敵當前,朝鮮文官武將立即分成兩派,就戰和問題爭吵不休,文官代表的東、南人黨主張和談,武將代表的西、北兩黨,則表示要決戰。
朝鮮黨爭歷史由來已久。
壬辰倭亂爆發前夕,當朝鮮兩班大臣們為日本是否入侵吵得不可開交時,原本的東人黨再次一分為二,形成南人黨和北人黨。兩黨變成東南西北四黨,各黨黨魁終于可以湊一桌打麻將了。
宣祖25年15925月,就在日軍逼近漢城的緊急關頭,東南西北四黨還在爭論誰該擔任朝鮮軍主帥,在之后的戰場上,哪怕朝鮮國土淪陷大半,黨爭仍然一點也不耽擱,遇有戰功,大家爭先算到自己名下,戰敗時則相互甩鍋。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卻疏于治國。注釋1
備邊司注釋2左參贊張晚向國王諫言,應當派出使者向齊國乞和,懇請武定皇帝罷兵,化干戈為玉帛,為此,朝鮮可仿照前明制度,對大齊朝貢稱臣,永不背叛。
而右參贊兼御營大將李舜義所代表的主戰派則表示,劉招孫虎狼之心,實乃千古第一暴君,議和是不能議和的,這輩子也不能議和,他們認為應當積極備戰,同時遣使九州,向幕府將軍借兵,日本國與開原兵有血海深仇,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必能聲張正義,協助朝鮮抵御暴齊。
張晚指責李舜義好大喜功,輕開邊釁,而且不知廉恥,竟然想要和倭人為伍,借兵實屬引狼入室;李舜義反唇相譏,抨擊張晚等人軟弱可欺而且空談誤國,為保俸祿官位,不惜賣國。
兩邊唾沫橫飛,幾乎就要在思政殿打起來,這里不得不表揚一下朝鮮文武大臣,吵架歸吵架,很少像明朝官員那樣,動輒就在大殿上動手,保持了文官武將基本的禮節。注釋3
兩邊勢力,李倧都得罪不起,無奈之下,他只得同時派出兩波使者分別趕赴沈陽和九州,一面向齊國求和,一面向幕府乞兵,和談備戰兩手抓。
結果派出的兩波使者全都有去無回,杳無音信。
就在昨日,使臣被齊軍殺頭祭旗的消息傳回漢城,朝鮮君臣愕然,須知使臣被殺這樣的事情,在前明時代幾乎很少發生。
左參贊張晚手持笏板,率先站出來,大聲對王座之上的國王李倧道
“君上,小國服侍大國,當竭盡全力表示恭順,或許這是武定皇帝對我們朝鮮國的試探,”
張晚話剛落音,立即得到身后一群文官贊同。
左參贊為了讓自己說法更具說服力,繼續補充道“明太祖洪武初期,朝鮮與明國有過一段誤會,太祖也是斬殺了我國使者,后來我們又堅持又派出一次使者,這才使得大明皇帝了解我們的心意。”
李舜義走出武將序列,哈哈大笑道“迂腐劉招孫這次是要來滅朝鮮國的,你們就是派出十波使者去沈陽,也是一個結果,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李倧再次猶豫了,他遲疑不定望向李舜義,這個武定皇帝點名要殺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