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既出,眾將嘩然。
按照太上皇制定的作戰部署,戚金、趙率教、蒲剛、金應河及他們統率的第三、第八、第五、第九兵團,在此次朝鮮之戰中,并不會沖在前面,而是將作為預備兵力留在平安道,名曰防備敵人。
須知第三、第八、第五兵團皆為齊軍精銳。
第八兵團前身為臨清齊軍,武定元年,蒲剛帶著他們硬是從四面圍堵中殺出條血路,打下大半個山東,把走到懸崖旁邊的大齊又拉了回來。
第五兵團前身第五千總部更是戰功赫赫,他們遠征倭國,最后跟隨袁崇煥趙率教駐扎倭國九州,在所有外援的情況下,這群老兵在倭國堅持了半年,最終以極少的代價安全返回國內;
至于戚金麾下的第三兵團,可說是齊軍的基石,很多都是從渾河血戰一路打來的老兵,除卻武定元年的京師潰敗,這支軍隊還從沒打過一次敗仗,半年前,為了給第五兵團收拾爛攤子,區區八千人的第三兵團,以偏師對抗朝鮮全國,與對面十多萬朝鮮軍硬剛,步步為營,硬是從李倧嘴里一步步啃下了半個平安道。
金應河帶領的第九兵團外番軍,是大齊各軍中唯一一支純粹由外番組成的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七千多人,然而卻是來自蒙古、海西、建州、朝鮮、倭國、乃至東印度公司等地的精銳,除少部分為齊軍在各個戰場的俘虜所獲,第九兵團大部分戰兵基本都是自己主動申請加入大齊主要來自各地礦場、大牢,這些人可以被稱為十七世紀的第五縱隊。
在森悌和他手下訓導官的反復宣講再教育下,絕大部分外番戰兵對齊國戰兵這個身份,已經完全接受當然,不接收的外國人已經被肉體消滅,或者重新投入礦場挖煤。
盡管如此,劉招孫還是決定不用他們。
太上皇不再作過多解釋,神色冷峻的望向眾人,目光在戚金等人身上稍稍停留。
“平壤大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會有更大的仗要打,朕需要留下一支預備隊。”
話雖這么說,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太上皇這樣一個安排,其實是對各兵團勢力的再平衡。
當然也有對戚金的懲罰。
軍令既下,眾將紛紛附和,欣然接受本部人馬的作戰任務,鄧長雄、王增斌望向四人,戚金站在原地,一直沒有說話。
場面頓時有些尷尬。
東方祝連忙朝趙率教使眼色,趙率教立即表示接受武定皇帝命令。
蒲剛沉默片刻,也雙手抱拳,對太上皇道
“末將遵命”
當年在山東時,蒲剛與相處過一段時間,對武定皇帝頗為了解,在他看來,做出這樣的安排,也無可厚非。
第九兵團是各軍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外番軍隊,難免會讓人生疑,雖說訓導官對這些外番戰兵們的洗腦很徹底。
此次平壤之戰,乃是武定皇帝帶領大齊向外擴張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意義,不容有任何閃失,所以,于情于理,也不可能讓外番軍擔任首攻。
至于第五兵團,他們剛從庫頁島戰勝撤回,雖然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擊敗哥薩克人,然而自己傷亡也很慘重,急需休整,雖然有心,卻無力再繼續作戰;
趙率教的第八兵團,他們不久前在平壤遭遇戰敗,也不適合擔任進攻任務;
至于戚金部,太上皇的意圖很明顯,既然你喜歡種田,那就留下來好好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