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太初三年1631,朝鮮使臣鄭斗源奉國王之命出使北虜朝鮮對齊國的稱呼,臨行前李倧給鄭斗源劃定的談判底線是,賠償歲幣,向北虜稱臣,以求消弭兵戈。
鄭斗源對此次出使北虜,本不抱任何希望,只當是去成全君臣大義。
臨行之際他與家人一一告別,讓妻妾整理好自己穿過的衣冠,等死在敵國后,好方便家人給自己建衣冠冢。在鄭斗源之前,已經有兩撥朝鮮使臣被齊人殺害。
鄭斗源和他的同伴們抱著必死之心抵達寧邊,做好了被齊國皇帝殺頭的準備,然而接下來事情發展卻出乎他們預料。
齊國實際掌權的是太上皇劉招孫,此人身形高大魁梧,性情暴虐無常,太上皇根本沒有聽朝鮮使臣說出議和條件,便下令將鄭斗源他們遣送回去。
“懇請陛下立即罷兵,還兩國秦晉之好,不令我小國百姓生靈涂炭”
被一名叫裴大虎的武人叉出去時,朝鮮使臣做出了最后的努力。
然而回應鄭斗源的卻是一句句冷嘲熱諷。
“你們也知秦晉之好你們也知慈圣太后是朝鮮人當初李舜義率兵搶掠遼東時,你們怎么不提和大齊的秦晉之好”
坐在上首位置的太上皇,頭也不抬,像揮舞蒼蠅似得驅趕鄭斗源等人。
“走吧,朕念你是個忠君愛國之人,今日且不殺你,帶上你的同伴,離開寧邊。”
“太上皇陛下,臣有句話不得不說,我朝鮮侍奉大國,就像兒女侍奉父母,一直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偶有些不孝,也是我們力不從心,并非故意為之,當年圍攻沈陽,乃是被建奴首領杜度脅迫所為,出兵攻打遼東,更是身不由已”
鄭斗源還要說下去,那個叫裴大虎的武夫上前一個耳光扇在他腦門上,打得鄭斗源眼冒金星,接著就被一群衛兵拖了出去。
當日,鄭斗源和他的同伴,一共八人,被裴大虎禮送出城,大概是太上皇良心有愧,臨行時還贈送給使臣馬匹和食物,好讓他們活著返回漢城。
前面說過,鄭斗源是朝鮮國屈指可數的忠臣,他身上秉承著半島居民常見的固執和堅韌,眼見得與大齊的和談已經失敗,不過他卻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所肩負的使命。
在出城的路上,鄭斗源暗中命令使團放慢馬速,仔細觀察寧邊城中的齊軍,觀察他們的火器和兵力,好搜集到更多關于齊軍的第一手資料,幫助朝鮮軍隊在戰場上對付北虜。
幾個朝鮮人在寧邊城來回兜了幾圈,卻沒有注意到跟在他們身后的兩個蓑衣衛身影
寧邊城南門。
裊裊炊煙斜斜飄向天際,一群衣衫襤褸的朝鮮流民像羊群似的圍著大鐵鍋,鐵鍋下燒著篝火,鍋里正在熬粥,濃郁的米香隨風飄到遠處。
方圓數十里村莊的朝鮮百姓聞風而動,紛紛朝這邊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