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帥早就知道,我朝鮮還是有忠臣的,援軍終于到了大王不會舍棄平壤的,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顯忠臣”
“樸大人,不是援軍,是大王派去北虜議和的使團。”
“本帥早就知道。”
平壤城東,挹灝樓。
統御史樸從命在一群家丁簇擁下,抬頭望向前來稟告軍情的七星門把總。
“議和使團”
當聽到說來平壤的不是援軍,而是大王選派去平安道的使團時,樸帥大吃一驚,揮退家丁,再次詢問來人
“你是說北虜沒殺他們鄭都監他們還活著”
把總剛從北邊七星門一口氣跑到這里,累的氣喘吁吁,他緩了口氣,連忙道“大人,小的不認識鄭都監,也不確定是不是鄭大人,不過聽他手下說話口氣,應該確實好像是大王派來的人。”
樸從命滿臉狐疑,他雖在平壤,卻也聽說過先前兩撥朝鮮使者的遭遇,前面兩路使者,在出使齊國后都被劉招孫處死,首級被人送回朝鮮,
那么,這個鄭斗源是怎么活下來呢
以他對劉招孫的了解,那武夫絕不會輕易放過朝鮮使團。
難道,鄭斗源他們根本沒去平安道,或者已經投降北虜
“樸大帥,他們現在七星門,急著要見您。”把總小心翼翼補充說。
“本帥早就知道,取兵刃鎧甲來,你在前面帶路,其他人都本官去七星門”
和其他兩班出身的高官不同,統御史樸從命出身微寒,他在三十歲時還是一介虞候,堪堪只有九品,在兩班泛濫的李氏王朝中后期,這樣的出身,這樣的品級,注定是末流中的末流。
可是命運偏偏眷顧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薩爾滸戰后,朝鮮國內反對光海君的聲音越來越大,樸從命順應天命,成了綾陽君的死士,協助主公驅逐光海君,入主漢城,因此有了從龍之功。
李倧對這位過命的兄弟也毫不含糊,短短十年時間,對樸從命連番破格提拔,讓他從一個瀕臨被殺的小虞候,升為可以左右朝局的大人物。
為報答大王知遇之恩,樸從命這些年勤勤懇懇,為朝鮮國操碎了心。
武定元年,大齊帝國在瘟疫流民干旱的連番打擊下損失慘重,武定皇帝的突然“駕崩”,更是讓齊軍士氣陷入谷底。
樸從命自詡知兵,而且他覺得自己對劉招孫頗為熟悉,于是便與統制公李舜義已被處死日夜籌劃攻齊事宜。李倧接納了樸從命李舜義建議,下令朝軍越過鴨綠江,進攻寬甸、撫順等城。
在這場乘火打劫中,朝鮮人嘗到了不少甜頭,他們從遼東拉走大量鐵礦糧食,俘虜數萬人口,為此,李倧下詔嘉獎樸從命,夸他做得好。
大王的期許和肯定,更讓樸從燃起熊熊忠君愛國之心,這也是為什么面對齊軍南下,平壤府周邊文官武將紛紛向南潰逃,而樸從命卻堅守不退的原因。
“本官早就知道,鄭都監來了便好”
樸從命邊說邊翻身上馬,他身形矯健,靈巧的像個猴子,盡管位居高位,樸大帥卻沒有顯出一絲老態,不止是身形,連目光也還保留著他在行伍時的凌厲,狠辣,
家丁頭子胡萬,聽了詫異道“老爺,這些文官可是不好對付。”
樸從命揮舞馬鞭,沖到了最前頭,回頭對一群家丁大笑“本帥早就知道他們不好對付,那就讓他們去對付別人”
七星門。
使團馬匹踩著大同江上的浮橋,小心翼翼朝對面七星門走去,馬蹄踩下,劣質樺木發出令人不安的吱呀聲,仿佛有老鼠在下面啃食橋底,聽的人心驚膽寒。
河對面便是平壤七星門,甬道內外擠滿了看熱鬧的守軍士兵,他們身上的鴛鴦襖都已破破爛爛,一個衣衫襤褸的朝鮮兵正光著腳在江邊走,充滿好奇的朝浮橋上走過來的人打量。
李自成抬頭正好望見了這一幕,他判斷七星門這支守軍,還不如前明衛所兵。
“你們在遼東劫掠那么多糧食金銀布帛,都到哪去了”
鄭斗源偷偷瞟了眼浮橋兩邊奔流的大同江,臉色變成慘白,小腿開始有規律的打顫。
“到到哪兒了老夫想想,反正,反正不會到百姓手里。”
李自成見他這慫樣,也不多問,匕首抵在鄭都監官袍后,壓低聲音道
“待會兒,我們先下橋,你和你的人在后面。”
平地一陣風吹過大同江江面,原本就不怎么牢靠的像風箏似得,輕輕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