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軍火炮在形制構造上,已經實現標準化,得益于工坊的火炮技術進步,炮營現在炮管較長而彈道低伸的加農炮、炮管適中而彈道較彎曲的榴彈炮、炮管較短而彈道彎曲的陸上用臼炮。
由于定裝彈藥的普及,齊軍炮兵的火炮發射程序,得到大大簡化,刷膛、裝填彈藥、搗實、支好炮架、瞄準、點火,發射。射速自然就更快。
朝軍各式火炮的射速,大致處于萬歷四十七年開原軍參加混合戰役前的水平。
齊國野戰炮在一天內發射70或80次,通常需要2個炮手和10個助手,小炮諸如鷹炮能在一天之內發射160次,所需的人更少”。即大炮每小時8發左右,小炮是其的2倍。
而朝軍重型前膛裝滑膛炮紅衣炮裝填彈藥程序復雜,發射炮彈頻率低下。
海國圖志中有朝軍火炮發射過程的記載“將炮門掩閉,用濕透炮刷子掃凈炮膛,然后下藥,用木棍送入炮膛,次下彈子,又用扎就麻球,如膛口大小塞入膛內使藥不四泄,彈出有力。裝畢再放,放畢如前法挽回,再裝連發。四五炮后,須少停片刻,以防炮身透熱”。
而齊軍重型野戰炮的射速為3發2分鐘,6分鐘可打9發,小型火炮射速比之要快一些,重型炮射速是朝軍重型鐵質岸炮的10倍左右。
“報第一兵團已渡過大同江,抵達城下,是否立即攻城”
武定皇帝望著跪在面前的傳令兵,振奮精神,大聲道
“進攻”
一隊隊火銃兵扛著新式火銃,在各營營官、把總的指揮下,邁著整齊步伐向七星門城墻推進。
他們前面,約莫兩千多朝鮮俘虜成了填壕尸體,此刻靜靜倒在自己人挖掘的壕溝中。
輔兵們扛著云梯、推著楯車,艱難的走在大同江江岸邊,平壤城雖然近在咫尺,對他們來說還有很遠。
齊軍戰兵的武器配備,早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線膛槍開始取代滑膛槍。
線膛槍并不是齊國人的發明。早在15世紀末期,就有膛線的火器就已經在歐洲出現,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就使用過帶有膛線的火繩槍。
不過螺旋形的膛線,卻是劉招孫第一個發明的。
根據太上皇的說話,直線膛線的射擊有助于提高精準度,使得射擊更加穩定,較深的膛線效果更好。
宋應星與茅元儀聯合,設計一種新式線膛槍,別出心裁地將這種步槍的彈膛直徑設計得小于槍管內徑。
這種線膛槍使用略小于槍管內徑的球形彈丸,因此可以順利地將子彈裝入槍管之內;而子彈到達變窄的彈膛部位便會被卡住,此時使用通條用力沖打就會讓鉛質彈丸變形嵌入膛線。
不過,球形彈丸在通條沖打時會變扁,影響飛行時的穩定性,而且也不太適合用在線膛槍上。